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文档格式.docx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1798年孔德出身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的一座古城蒙贝利埃,父亲是县税务所的会计官,母亲原为流亡贵族小姐,两人均是狂热的天主教教徒。
幼年的孔德体弱多病、身长腿短、眼斜个小、其貌不扬,但极聪慧好学。
9岁寄宿于蒙贝利埃中学,文理两科的成绩均名列前茅,且显示出一定的反叛精神。
1812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因年龄太小,两年后才被正式录取。
他并不安于数理科学的学习,还热情关心时事政治,广泛涉猎政治和社会理论书籍,如饥似渴地研读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
1/13作道德的叛逆精神在这里又有所发展,他和一些同学故意蔑视校纪校规,因而经常受到校方的申斥,多次被关禁闭。
1816年,他终于被校方永久地开除了。
1817年孔德经人介绍,当了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的秘书。
起初,孔德非常尊敬比他大30多岁的圣西门,将其视为良师益友。
但7年后,两人终因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
其间,孔德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主要靠给人讲授数学维持生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孔德决定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即实证主义哲学(简称实证哲学),这是一种源于实证科学并与形而上学哲学相对立的哲学体系。
1826年,孔德在自己的住所开办“实证哲学讲座”,应邀前来听讲的有不少是当时法国科学界的名流。
然而只讲了三讲,孔德便因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医院,其后又投河自杀被人救起。
1829年孔德恢复了实证哲学讲座。
讲座每周两次,几乎持续了两年。
孔德接着将讲稿整理成书,以“实证哲学教程”的书名从1830年起陆续出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诸多领域,到1842年一共出齐6卷。
该书是孔德最重要的著作,被视为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里程碑式的文献,而且,正是在这部巨著中他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并提出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思想。
孔德一直希望能在大学谋到一个正式的教职,但未能如愿。
他一生只在大学有过短暂的兼职,和学术界缺乏密切的联系,成为学术边际人,这在后期愈发明显。
1844年,有过不幸婚姻生活经历的孔德,结识了遭丈夫遗弃的年轻女子克洛蒂尔德,两人柏拉图式的爱情维持了一年多以后这位女子不幸病故。
与克洛蒂尔德的恋情对孔德的影响很大,他的观念也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晚期的孔德在“实证”概念中加进了“感情”要素,并开始推崇早年极力反对的宗教。
他后来甚至创立了一个旨在强词人类之爱的“人
道教”,并自任教主。
1851一1854年,孔德出版了晚年的代表作《实证政治体系》。
如果说《实证哲学教程》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倡导惟科学主义,那么《实证政治体系》则已改为强调以爱和同情心为核心的感情因素,倡导惟感情主义,致力于建立没有神但又把“人道”神化的宗教。
1857年,孔德病逝于巴黎。
xx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有三个主要部分:
2/13
(1)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2)实证主义的宗教——“人道的宗教”;
(3)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Positivism)
所谓“实证的”,他认为让要有六种含义,即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它们对立于传统神学和哲学的以下特性:
空想的、无用的、不确实的、模糊的、消极的、绝对的。
到了晚年,他又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他这样评价自己哲学的功能:
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
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
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
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
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threestages)
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实证阶段”。
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最低阶段)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
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
3/13
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Stage)——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PositivisticStage)——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
因此,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最后,孔德认为“三阶段论”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推广到各个领域,甚至运用到个人。
从个人来说,依据该规律,他得出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三个阶段:
童年时代是神学家;
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
壮年时代是物理学家。
三、科学层次
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联,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
(1)天文学——
(2)物理学——
(3)化学——
(4)生物学(有机物理学)——
4/13
(5)社会学(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后改称其为“社会学”。
)此外他还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可置于这五类学科之首或尾。
孔德认为,在统一的科学序列中,社会学位于最高层,是王冠上的宝珠,因
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复杂、最特殊的。
第三节实证主义的社会学(PositivismSociology)
一、xx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80年代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以前,欧洲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对社会的研究一般限于社会哲学的范畴之内,他们探索的社会并非实际存在的或现存的社会而是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社会。
从孔德开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我们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乡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这次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法兰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所及遍于欧洲。
从1789年起法国社会经历了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社会动荡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
旧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建立当中.孔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它不能不影响孔德的政治社会思想。
另一方面,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席卷法国和西欧其他国家。
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欧洲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冲击了西欧旧的社会秩序。
恰好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孔德目睹了经济的剧烈变动:
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镇并在一夜之间成为受雇于工厂主的劳动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资本家干活而工资仅够糊口。
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维系昔日范围狭小的社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已不复存在;
工人起义、市民暴动(如1831年法国里昂、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3年英国市民的大宪章运动等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已,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工业革命更带来欧洲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
5/13
新兴的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科学,贵族与君主政治思想已无市场;
千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以上帝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逐渐崩溃,宗教已失去昔日的力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
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旧的社会规范渐渐为新的社会规范所代替。
所有这一切变化在孔德(以及其
他许多思想家)的眼里意味着,社会变迁的方向模糊不清;
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正在受到威胁。
因此,了解社会事实,研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变动,找出支配社会现象与人类行动的规律,便成了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当时建立“社会物理学”后(改称社会学)的主要动机与目的。
二、社会静力学(SocialStatics)和社会动力学(SocialDynamics)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SocialStatics)
“秩序”是孔德社会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范畴。
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当年创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基本动因。
因此对社会秩序的研究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有关社会秩序的理论便成为孔德社会学说中的核心部分。
在1851一1854年出版的4卷本《实证政治体系》一书中提出“社会静力学(socialstatic)和“社”会动力学(Socialdynamics)的理”论观点。
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秩序.后者则研究社会在维持“基本秩序”前提下的进步与变迁。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阿隆指出的那样,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动力学论述这一基本秩序在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
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以“人类秩序的抽象论著”为副题论述了他的社会静力学观点。
孔德认为社会静力学的研究目的是“将人类秩序作为一个不变的东西加以研究,”如同解剖学那样对人类社会的结构进行剖析,找出社会结构的性质。
这样做“最终是为了确定真正特性的正常制度.然后解释这个制度最
6/13终实现之前为什么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准备的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静力学在孔德看来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一致、社会制度正常的科学。
那么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孔德认为对社会剖析应首先从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孔德否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着手。
因为家庭是微缩了的小社会,社会的美好前景来自家庭的和谐。
家庭关系包括两性、亲子、兄弟或姐妹关系等等。
家庭关系实际上体现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两重性的统一与和谐:
人们在家庭中从种己的动机出发,其结果则是既爱自己又爱(家庭中的)他人。
此外,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体力、智力与个性的差异本身就有不平等性,即顺从与被顺从;
这种关系若能延伸到社会,那么就可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
随后,孔德又进一步分析了阶级或种族即社会的“组织”这一层次。
从社会和谐协调的原理出发,孔德认为“社会愈进步,阶级、组织、机构愈复杂,也就愈需要更好的和谐。
为达此目的,社会各阶级应当安于自己的职业,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