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兼与灌输式历史教学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兼与灌输式历史教学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兼与灌输式历史教学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这一启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可以表现为情感教学的特征,即教师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自己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及与之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同传统的灌输式历史教学相比,历史学科情感教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首先,它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
鉴于历史课时少,珍惜课堂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历史教师要强化该学科教书育人的意识,热爱本学科和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同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譬如,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不耻下问的精神等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善于发现某些学生学史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可以发挥其个性;
给那些情感内向不易表露的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就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置学生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弊端。
其二,它强调创设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境。
历史教村的简约性、综合性强,从而使本来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内容的情境性大为失色。
因此,进行情感教学,要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方能生情。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环节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使之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
如讲“黄花岗起义”,可以创设一个林觉民深夜挥泪给爱妻写诀别书的特定历史情境,使一个“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活灵活现。
可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三,它强调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激活学生的身心。
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
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
如,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
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
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
其四,它强调获得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把“知”与“情”的教育视作同等地位,贯穿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节中“乐教”、“乐学”,教学相长,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在感情之间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是知的教育;
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与奉行,便是意的教育。
”[1]这种知情意合一的教学效果是灌输式历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二、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
从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事实上被划分为两个基本领域,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
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从而形成大纲所规定的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
然而,从传统的历史教学来看,人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学的认知领域,而关乎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形成的情感领域常被忽视,从而使历史这门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性的达标课程,其结果是历史教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被阉割了。
鉴于这种重知轻情的现状,我们运用情感教学,在注重认知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情感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就可以制订出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内化层次,使之变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
它是根据历史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情感体验的作用来划分的。
就目前新编中学历史教材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
如“商鞅变法”体现出秦国新兴地主阶层勇于改革、合乎民心、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唐太宗善于纳谏表现出知错就改、服从真理的理智感;
周恩来东渡日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还有敦煌飞天的情韵、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则渗透出强烈的审美感。
可见,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经过过滤、升华了的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上,可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四大类,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可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
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其次,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
如果说,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智能的各种层次的话,那么,情感目标指的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即是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
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经过研究表明,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
即: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布卢姆总结时指出: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
”[2]参照布卢姆的研究,进行情感教学,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
如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通过爱国主义者的生动素材,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首先使学生愉悦地接受刺激,然后让学生作出满意反应,接着使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思想的认识,进行内心体验,逐步对爱国主义内涵、价值观作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
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人物或所遇到的各种现象是否具有爱国主义因素时,就以此为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综上所述,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地构成了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整体目标;
情感目标的实现建立在认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情感内化”的连续体上逐级攀登,使情感逐渐形成性格化的个性特征,最终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正是历史教学中知情意行四者的完美结合。
三、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功能
情感目标的确立和运用,可以进一步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这为历史教学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培养既富有个性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落实在实际教学任务中,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上。
首先,知识智能的强化功能。
传授基本知识、开发智能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要落实并非易事。
因为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其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是该课难教好难学好的关键。
比如,要掌握过去的基本史实,必须加强感知和记忆;
要形成历史表象,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要探讨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等,就必须展开积极的思维。
然而,学生参与认知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及其智能的培养,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多种功能。
教师运用情感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愉悦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理解深刻、思维活跃。
相反,毫无情感的历史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的,是难以促知启智的。
因此,外国心理学家称情感是思维的能源,列宁也告戒人们: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3]
其二,思想教育的催化功能。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的功能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
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为史而史”。
从历史学科情感教学所揭示的整体教学目标来看,有关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道德等思想教育的因素,都可以体现在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认知、体验的情感目标上。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情感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比如,揭示历史进程的规律时,只有饱含丰富的历史情感,“寓理于情”,与历史同悲欢、共进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可见,如果缺少了情感的这种熏陶与催化,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岂不是变成了干瘪瘪的空洞言辞?
因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历史的教育艺术奥秘就在于要赋予正在掌握知识的人一颗战士的灵魂”,“在青少年的理智和心灵面前,揭示历史过程,应当不只是把它当作客观规律,而且也当作善与恶的斗争,当作人们在其中充满爱憎喜悦的斗争阐发。
我们竭力使历史过程作为鲜明的、充满人的激情、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们冲突揭示在学生的意识面前。
”[4]
最后,促进个性发展的功能。
培养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应是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
个性又称人格,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整合体,如情感、意志、性格、气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
情感是个性培养的核心。
情感教学意在情感,协调并激发人的多种心理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其目的在于寻求个性的优化。
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大量史实证明,取得杰出成就的历史人物,一般都具有伟大的人格、独特的个性。
因此,情感教学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历史事件的情境,从情感深处揭示各类人物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等。
如,有位教师在展开“楚汉战争”的生动情境后,从历史人物个性品质的角度分析“实力强大的项羽最后败于实力弱小的刘邦”的原因,指出:
“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具备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任人唯贤、艰苦创业等高尚品质的人,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而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缺乏理智的人最终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
”这就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思想品质。
四、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感教学来源于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起初体现为一些具体方法,如“暗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后来逐步上升到“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