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2669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统治措施

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 

王景等有才干的人;

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⑤减免赋税徭役。

开元盛世:

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主要年号“开元”。

统治措施:

①任用贤能,起用姚崇、宋 

王景担任宰相;

②发展农业,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

③整理财政,清野土地户口;

④废除酷刑苛法;

⑤倡导节俭。

经过唐玄宗治理,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表现为:

①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②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

常科考生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5、科举制度的影响:

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②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③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4.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与吐蕃:

①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②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

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④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唐与南诏:

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

8世纪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

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唐与回纥: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回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5.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1、 

唐朝时,日本十多次派遣唐使访华。

跟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著名的代表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2、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3、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求取佛经。

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6.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2、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3、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今银川),史称西夏

4、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从此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双方长期和平

6、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7、1127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微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8、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9、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

岳飞是抗金英雄。

7.南方经济发展

1、农业:

两宋时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开辟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棉花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南宋时棉纺织业成为重要行业。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

3、商业:

①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了”,南宋时以发行了纸币“会子”

②南宋临安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③海外贸易活跃,海港主要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使管理。

4、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经过:

从夏商到秦汉,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南移;

唐朝中期后南移加快;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南移原因: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③南方自然资源更多得到开发利用。

南移表现:

①南方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州、杭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②南方的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③南方的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④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8.汉宋代的社会生活

两宋时,城乡居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衣:

两宋时麻布是主要要布料,棉布逐惭多;

着行业装;

女服样式多;

官民服不同。

食:

两宋时,北面食,南米饭;

北羊肉,南猪肉、鱼;

普遍食用植物油;

饮酒盛行;

住:

两宋时,农民住茅屋,市民住瓦房;

贵族官僚往园林式建筑;

行:

两宋时,富人乘轿子、马车,百姓乘牛车、驴车,骑马、骡、驴;

城市生活:

①东京人口过百万,“夜市”连“晓市”,有娱乐场所“瓦子”、舞台“勾栏”。

②临安:

人口过百万;

娱乐场所“瓦舍”多;

摊点成行;

茶馆多

9.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1、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文天祥是抗元英雄。

4、元的统治政治措施:

①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

②设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发展农业:

①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

②推广棉花种植,棉布成为主要布料;

③治理黄河、疏通大运河。

5、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表现:

①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同汉族逐惭融合,被统称为汉人;

②形成信俸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10.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清朝建立:

①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②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③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④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3、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

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4、厂卫是指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到特务机构。

5、八股取士:

从明朝开始实施,考试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危害:

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文字狱:

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它在历朝都发生,明清时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

人们不敢谈论政治,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

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11.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目的:

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队出使西洋。

2、概况:

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

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4、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1、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

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③抗倭业绩: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

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

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④评价: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评价: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3、反击沙俄侵略: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13.清朝对对边疆的治理

1、对西藏的管理:

①确立册封、班禅制度:

顺治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创立“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班禅继承人,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3、对西藏的管理:

清政府在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统治,先后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4、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14.封建帝国的危机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表现为:

A农业方面:

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

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

B手工业:

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

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

C商业:

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2、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

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表现:

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

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5.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1、印刷术:

①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②北宋中期毕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北宋时活字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