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2449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2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文士田子方(臣)对魏太子(未来的君)的态度看出,森严的等级已遭破坏,忠君思想并未形成,故C、D两项错误。

2.(2018·

山东文综·

T13)《尚书·

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解析】选C。

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

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

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3.(2018·

四川文综·

T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选B。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与题干的时间“战国中后期”不相符,另外,也不能反映思想融合倾向,所以A错误;

“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正确;

“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思想,C错误;

“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错误。

4.(2018·

海南单科·

T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重农抑商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儒家并不主张重农抑商,A错;

儒家主张通过“正名”和德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故B正确;

厚古薄今是儒家的思想,而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C错;

重视道德和人伦是儒家的主张,而法家没有,故D错。

5.(2018·

T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本题考查的是兴办私学的影响,涉及的是教育,联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与题干表述直接对应的是A。

教育的普及没有触及宗法制与分封制,因此B、C与题干无关。

当时与诸侯争霸需要最直接的应该是军事,D排除。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6.(2018·

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错误;

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

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

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错误。

7.(2018·

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

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

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8.(2018·

江苏单科·

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

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

因此A错误。

C、D与题意无关。

9.(2018·

福建文综·

T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董仲舒阐述了社会因贫富不均会产生不利于统治的政治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了统治者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政策调剂而使“上下相安”、易于统治。

据此可见,董仲舒所持的治国理念只有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政策措施,而非统治理念,故排除。

【预测题组】

1.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写道: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  )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材料中“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知推行春秋之义的目的是巩固统治,而非怀念上古之风,故A错误;

材料中并未强调为政以德,故B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故C错误;

依据材料“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是为了维护周礼,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故D正确。

【加固训练】

《史记》记载: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编撰《诗经》的目的在于 (  )

A.弘扬传统诗歌艺术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维护分封制的存在D.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

“……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说明了孔子编撰《诗经》主要是为了礼乐教化,故D正确。

2.《荀子·

君道》说:

“君者,民之源也。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D.民贵君轻

引文的意思为:

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污浊则河流污浊,所以如果拥有社稷而不能爱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却要求人民把君主当作亲人一样敬爱,是不可能的。

可见荀子主张仁政,故A正确。

《庄子·

天下》说: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

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

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

天下不堪。

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材料主要表明庄子 (  )

A.反对儒家思想的虚伪

B.主张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

C.批判墨家思想的世俗化

D.主张学习儒家思想的圣人之道

材料“勤”指勤劳,“薄”指丧礼简单化,墨子的主张“使人忧”“使人悲”,离王道很远了,批判墨子主张,主要表明了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正确性,故B正确。

3.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

这表明他主张 (  )

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

题干中“屈君”一词,体现出了对君权的限制,故A正确,B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故选A。

《汉书·

循吏传》记载:

“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文翁本人因为“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在成都办学官,其弟子中按照学业水平“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儒学的社会地位是重要的,故B正确。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  )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诞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错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错误;

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错误;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成为文官体系统一的意识形态,故D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漫画不仅蕴藏着“客观”的史实,还能延伸出“主观”的史论。

韩国人金正彬、金德镐编绘的《漫画论语》是一部畅销亚洲的国学漫画著作,作者把古文加注释的催眠式阅读改变为通俗又睿智的谐趣式享受,很适合拓展与孔子相关的学习。

归纳漫画信息,并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思想。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漫画内容;

从进步和局限两个方面评价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

漫画信息:

图一: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图二:

孔子的“仁”是有局限性的。

图三:

“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图四:

“仁”具有复杂性,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评价:

“仁”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但仁爱有等差,是其局限性。

【备选习题】

《读史举要》中说:

“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

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

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根据材料“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囊括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知识分子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