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33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环境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水环境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水环境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水环境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水环境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环境化学.docx

《水环境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环境化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环境化学.docx

水环境化学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的污染物存在形态和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基本原理。

重点:

1、水环境中的化学平衡。

2、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难点:

水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和有机污染物的界面反应。

教学要求

1、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

2、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有关计算。

3、掌握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物降解的有关规律及计算。

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1、天然水的组成:

天然水中一般含有可溶性物质和悬浮物质(包括悬浮物、颗粒物、水生生物等)。

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经水溶解迁移的地壳矿物质。

表3-1天然水中存在的主要物质

分类

主要物质

悬浮物质

细菌、病毒、藻类及原生动物;泥砂、粘土等颗粒物。

胶体物质

硅、铝、铁的水合氧化物胶体物质;粘土矿物胶体物质;腐殖质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溶解物质

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等溶解气体;钙、镁、钠、铁、锰等离子的卤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等盐类;可溶性有机物。

(1)天然水中的重要离子组成:

K+,Na+,Ca2+,Mg2+,HCO3-,NO3-,Cl-,SO42-为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离子总量的95—99%。

水中这些主要离子的分类,常用来作为表征水体主要化学特征性指标。

表3-2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图(汤鸿霄,1979)

硬度

碱金属

阳离子

Ca2+,Mg2+

H+

K+,Na+

HCO3-,CO32-,OH-

NO3-,Cl-,SO42-

海水:

Cl-、Na+为主

湖水:

Na+、SO42-、Cl-占优势

地下水:

Ca2+、Mg2+

苦咸水:

HCO3-、Na+

阴离子

碱度

酸根

天然水中常见的主要离子总量可以粗略地作为水的

总含盐量(TDS):

TDS=[K++Na++Ca2++Mg2+]+[HCO3-+Cl-+SO42-]

(2)水中的金属离子:

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表达式通常可以写成Mn+,表示简单的水合金属离子M(H2O)xn+。

它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最稳定的状态,酸碱、沉淀、配合及氧化—还原等反应是它们在水中达到最稳定状态的过程。

水中可溶性金属离子可以多种形态存在。

水中金属离子常常以多种形态存在。

例如铁可以Fe(OH)2+,Fe(OH)2+,Fe2(OH)24+和Fe3+等形态存在。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气体溶解在水中,对于生物种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鱼需要溶解氧,在污染水体许多鱼的死亡,不是由于污染物的直接毒性致死,而是由于在污染的生物降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它们无法生存。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溶液中同中气体分子间的平衡为:

X(g)X(ag)

溶解氧:

水体与大气交换或经化学、生物化学反应后溶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

该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亨利定律:

溶解的主要气体有:

CO2、O2、H2S、CH4等污染性气体。

亨利定律计算公式:

[G(aq)]=kH·pg

式中:

kH为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常数。

pg为气体分压。

①计算气体溶解度时,需要对水蒸气的分压加以校正。

②该定律与反应无关。

③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④亨利定律常数的使用。

(4)水生生物:

①水生生物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率:

水体产生生物体的能力称为生产率。

②水生生物根据其利用的能源不同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藻类是水体中典型的自养生物,通常CO2、NO3-、PO43-多为自养生物的C、N、P源。

③水中营养物通常决定水的生产率。

2、天然水的性质

(1)碳酸平衡:

CO2在水中形成酸,可同岩石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并可通过沉淀反应变为沉积物而从水中除去.在水和生物之间的生物化学交换中,CO2占有独特地位.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等4种物质;常把CO2和H2CO3合并为H2CO3*,实际上H2CO3的含量极低,主要是溶解性的气体CO2。

1)碳酸盐系统中的平衡关系:

因此水中H2CO3*-HCO3--CO32-体系可用下面的反应和平衡常数表示:

分布分数:

图3-1碳酸形态分布图

α0=[H2CO3*]/{[H2CO3*]+[HCO3-]+[CO32-]}

α1=[HCO3-]/{[H2CO3*]+[HCO3-]+[CO32-]}

α2=[CO32-]/{[H2CO3*]+[HCO3-]+[CO32-]}

2)封闭体系:

碳酸盐系统的形态分布函数

若用cT表示各种碳酸化合态的总量,即

CT=[H2CO3*]+[HCO3-]+[CO32-]

则有:

[H2CO3*]=cTα0

[HCO3-]=cTα1

[CO32-]=cTα2。

把K1、K2的表示式代入上式,就可得到作为酸离解常数和氢离子浓度的函数的形态分数。

以上为封闭体系,未考虑溶解性CO2与大气的交换,CT不变,其余各浓度变化。

①pH﹤6.3时,溶液中主要组分是H2CO3*。

②pH在6.3—10.7之间时,溶液中主要组分HCO3-。

③pH﹥10.7时,溶液中主要组分是CO32-。

3)开放体系

对于开放体系,应考虑到CO2在气液相之间的平衡,[H2CO3*]不变。

根据亨利定律:

溶液中,碳酸化合态相应为:

将上述方程式中的浓度转化为相应的对数,然后作lgc—pH图(如图3-3)。

由图3-3可以看出:

①在开放体系中,[HCO3-],[CO32-]和cT均随pH的变化而变化,但[H2CO3*]总是保持不变。

②当pH<6时,溶液中主要组分为H2CO3*;当pH=6~10之间时,溶液中主要组分为HCO3-;当pH>10.3时,溶液中主要组分为CO32-。

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中碳酸平衡的对照表

 

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

与大气之间碳的交换

系统中无机碳的总量

变化

①随pH升高而升高

②随大气中CO2分压升高而升高

不变

无机碳各形态

与pH的关系

[H2CO3*]

不变

变化,有最大值

[HCO3-]

变化,随pH升高而线性升高

变化,有最大值

[CO32-]

变化,随pH升高而线性升高

变化,有最大值

无机碳各形态

主要存在区间

[H2CO3*]

pH<6.3

pH<6.3

[HCO3-]

pH=6-10

pH=6-10

[CO32-]

 pH>10.3

 pH>10.3

(2)天然水中碱度和酸度

①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包括强碱、弱碱及强碱弱酸盐。

以强酸标准滴定含碳酸水溶液测定其碱度时,

总碱度:

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到pH=4.3

酚酞碱度: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到pH=8.3

苛性碱度: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到pH=10.8

根据溶液质子平衡条件,可以得到碱度的表示式:

总碱度=[HCO3-]+2[CO32-]+[OH-]–[H+]=cT(α1+2α2)+kw/[H+]-[H+]

酚酞碱度=[CO32-]+[OH-]-[HCO3*]–[H+]=cT(α2-α0)+kw/[H+]-[H+]

苛性碱度=[OH-]–[HCO3-]-2[HCO3*]-[H+]=-cT(α1+2α0)+kw/[H+]-[H+]

②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包括强酸、弱酸及强酸弱碱盐。

以强碱滴定含碳酸水溶液测定其酸度时,

无机酸度:

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到pH=4.3

CO2酸度: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到pH=8.3

总酸度: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到pH=10.8

根据溶液质子平衡条件,得到酸度的表达式

总酸度=[H+]+[HCO3-]+2[H2CO3]–[OH-]=cT(α1+2α0)+[H+]-kw/[H+]

CO2酸度=[H+]+[HCO3*]-[CO32-]–[OH-]=cT(α0-α2)+[H+]-kw/[H+]

无机酸度=[H+]-[HCO3-]-2[CO32-]–[OH-]=-cT(α1+2α2)+[H+]-kw/[H+]

碳酸盐系统中的酸碱度及其滴定终点

例3-1:

某水体的pH=8.00,碱度为1.00×10-3mol/L,该水体中[HCO3-],[CO32-],[OH-],[H+]等物质的浓度。

解:

pH=8.00时,[CO32-]的浓度很低,可认为碱度全部由[HCO3-]贡献,则[HCO3-]=[碱度]=1.00×10-3mol/L;

根据pH值,[H+]=1.00×10-8mol/L;[OH-]=1.00×10-6mol/L

例3-2:

若一个天然水的pH为7.0,碱度为1.4×10-3mol/L,需加多少酸才能把水体的pH降到6.0?

解:

总碱度=cT(α1+2α2)+kw/[H+]-[H+]

cT=

{总碱度+[H+]-[OH-]}令α=

当pH在5~9范围内,碱度≥10-3mol/L或pH在6~8范围内,碱度≥10-4mol/L时,[H+]、[OH-]项可忽略不计,得到简化式

cT=α×碱度

当pH=7.0时,查P130表3-5得α1=0.816,α1=3.83×10-4,则α=1.22,cT=α×碱度=1.22×1.4

=1.71×10-3mol/L,若加强酸将水的pH降低到6.0,其cT值不变,而α为3.25,可得:

碱度=cT/α=1.71×10-3/3.25=5.26×10-4(mol/L)

碱度降低值就是应加入的酸量,即△A=1.4×10-3-5.26×10-4=8.74×10-4(mol/L)

(3)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

天然水体的pH值一般在6~9之间。

而且对于某一水体,其pH几乎不变,这表明天然水体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是一个缓冲体系。

一般认为,各种碳酸化合物是控制水体pH的主要因素,并使水体具有缓冲作用。

但是,周围环境与水体之间发生的多种反应,对pH值也有影响。

对于碳酸水体系,当pH<8.3时,可以只考虑一级碳酸平衡,故其pH可由下式确定

如果向水体投入△B量的碱性废水时,相应有△B量H2CO3*转化为HCO3-,水体pH升高为pH´,则

水体pH变化为△pH=pH´-pH,即:

若把[HCO3-]作为水的碱度,[H2CO3*]作为水中游离碳酸[CO2],有

△B=碱度×[10△pH-1]/(1+ka1×10pH+△pH)

△pH即为相应改变的pH,在投入酸量△A时,只要把△pH作为负值,也可以进行类似推算。

△A=碱度×[10△pH-1]/(10△pH+ka1×10pH)

3、天然水的循环(补充内容)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亦称为水分循环、水文循环。

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1)水循环过程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化特性是产生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是这一过程的外因或动力。

太阳向宇宙空间辐射大量热能,到达地球的总热量约有23%消耗于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分蒸发,平均每年有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