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178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核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

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017·

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 D

第一步:

读材料,获取信息

信息①:

文字信息明确了冻土的含义,知道冻土分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青藏高原的冻土为多年冻土,其上层为活动层,下部为永冻层。

信息②:

活动层的特点是冬冻夏融;

永冻层的特点为常年冻结。

第二步:

审设问,确定解题思路

设问指向为“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第三步:

调运知识,求解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温度升高,青藏高原处于表层的活动层将因升温而增厚,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因冰雪融化补给河流的水源将增加;

春播时间将提前;

由于表层温度升高,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题后反思]

近年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解答该类试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明确整体性原理;

二是将整体性原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该类问题。

命题点一 结合地理关联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型预测:

选择题)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及各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第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命题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题型预测:

综合题)

3.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

答案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

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或夏汛)和年际变化;

最冷月均温在0°

C以上,河流无冰期;

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

解析 结合青衣江所在位置,从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对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和结冰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核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

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

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自然带谱越简单;

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自然带谱越简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

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

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

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

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东西方向;

多南北方向;

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

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016·

全国文综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1)A 

(2)C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磷的累积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与气温、流水侵蚀呈负相关。

我国四川省地处亚热带,山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信息③:

磷累积量高值区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

信息④:

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小。

明设问指向,获答题关键

(1)关键词“磷高累积区”:

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气温较低,且生物生产量较低,故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

(2)关键词“2000~3000米处”: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气温较高,生物生产量较高,地表径流量较大。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该地区磷含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的常见命题点,在解答该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明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因素、规律体现;

另一方面要注重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命题点一 结合重大时政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综合题)

江苏南京、盐城模拟)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红军长征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双选)(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红军长征过程中走过的水草地,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A.涵养水源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D.调节径流

答案 1.BC 2.A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红军长征自南向北行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