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复习巩固九十四Word格式.docx
《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复习巩固九十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复习巩固九十四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根本)不言而喻(明白)孜孜不倦(勤勉)
B、锲而不舍(雕刻)断章取义(截取)止步不前(前进)
C、行之有效(效果)黎民百姓(百姓,民众)不知所措(处理)
D、学识渊博(深)开卷有益(书,书本)一事无成(成功)
第3题【单选题】
下面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三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学习成绩当然要比别人好得多了。
B、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读一些只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D、在伊朗到底是否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西方国家高谈阔论,但最终也没证实伊朗的非理性行为。
第4题【单选题】
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②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④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①并列;
②因果;
③转折;
④递进
B、①递进;
②假设;
③递进;
④因果
C、①并列;
D、①递进;
④转折
第5题【填空题】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①读书使人______,讨论使人______,作文使人______。
(准确/充实/机智)
②狡黠者______读书,无知者______读书,惟明智之士______读书。
(羡/鄙/用)
③读史使人______,读诗使人______,数学使人______,科学使人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深刻/灵秀/周密/明智/善辩/庄重)
④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______之时;
其傅彩也,最见于______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______之际。
(处世判事/独处幽居/高谈阔论)
第6题【填空题】
文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论点:
______
论据:
第7题【填空题】
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读书使人______,讨论使人______,作文使人______。
读书时不可存心______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读书足以______,足以______,足以______。
而读书的______,全在于会意。
无
第8题【填空题】
《谈读书》以典型的事例、精辟的语句论述了读书的______、读书的______以及读书的______,告诉人们要以______读书,激发人们______,完善自我。
第9题【问答题】
《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10题【问答题】
怎样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11题【语言表达】
名句积累。
从培根《谈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或格言,请你仿照示例的格式,将你在课外收集的这类名言或格言抄写几例在下面的横线上。
(不少于三例)
示例:
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②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③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贾平凹)
第12题【现代文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矫______
诘难______不求甚解______
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
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
______。
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
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第13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
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