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041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docx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

文本素材

《汉语拼音方案》述评

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的一个方案,从上个世纪的1958年公布正式施行至今,已经四十五个年头了。

经过这几十年的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遍认同,在帮助人们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应用面越来越广,例如计算机输入汉字技术的“拼音,汉字”转换方式,就离不开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问题是汉语专题课程的一个重点探讨的问题,有许多理论上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弄清楚。

本文就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背景、制定经过、内容构成等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背景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说到汉语拼音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有关历史问题,认清历史我们才能更加深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优点。

我们都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笔画繁多,字体结构非常复杂,所以不仅书写起来十分困难,而且认读也非常不方便。

因为非拼音的汉字,从字形结构上不容易分析出字的读音来。

虽然汉字中有90,以上的形声字,但是由于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本身的结构也很复杂,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而且由于语言的发展,声符与字音的变化非常不一致,声符与字音的差别越来越大,所以声符的表音作用在现代汉字中是十分有限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汉字系统中的形声字,声符与字音完全相同的形声字只有20,多一点,加上声符和字音声韵母相同的汉字,也就40,左右,可见,现代汉字的形声字表音率是相当低的。

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那些不能表示字音的形声字,以今天严格的眼光看,已经不是形声字了。

为了解决汉字的注音问题,我国古代曾经使用了多种注音方法,比如直音、读若、反切法等。

直音、读若法虽然简易明了,然而如果没有同音字可注,或用来注音的字更加深僻、复杂时,就发挥不了作用。

魏晋时发明的反切,较之以前的注音方法的确是一大进步,但是反切法的使用并不方便,因为反切上字、下字加起来也有上千个,所以首先得认识这一千来个汉字才能掌握反切方法,这可是个不小的负担。

加以汉字是整个儿表示一个音节,字形结构上分不出声母和韵母来,所以拼读上“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并不好掌握,对于初学者尤其困难。

唐宋时期,在反切注音的基础上,人们又用汉字制定了三十六个声母,两百来个韵母,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局限性,它们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汉字的注音符号。

而给汉字注音,又迫切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符号,以弥补各种传统注音方法的不足,满足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注音需求。

十七世纪初,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始,西风东渐,西方文化凭借着西方经济方面的优势也开始传入中国。

结构复杂且不表音的汉字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无疑是难解的天书,成为他们了解东方文化和进一步交流的拦路虎。

出于多方面的需要,当时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运用拉丁字母来拟定汉语拼音。

bnuschool

文本素材

最先拟定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是1605年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由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制定的。

这个方案是有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

该方案首次引进了西方文字的音素制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拼写方式,突破了我国自魏晋以来一千多年使用汉字声韵双拼的旧框框,为汉字注音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科学的道路,从此开始了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历史,揭开了汉字注音拉丁化的序幕。

尽管这个方案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字和汉语而制订的,然而其注音方式以及应用的便利,给后来学者以很大影响和启迪。

清代以后,中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和制订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时,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利玛窦方案的长处,如用撇点表示送气音,用双字母解决拉丁字母不够用的问题等等。

据统计,利玛窦方案以后,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以前,我国编制并有一定影响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有三十来个,可以说都在是利玛窦方案上的发挥。

所以说利玛窦方案是我国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始祖一点不为过。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我国在与西方列强发动的几次侵略战争中均处于战败国的地位,既割地又赔款,受尽了殖民帝国主义的侮辱,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这样国破家亡的政治形势,促使我国学者思考,希望找到一条强国的道路,他们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振兴科学与教育,而要振兴科教,就是要普及教育,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民众的识字问题,而汉字的繁难无疑是普及教育的拦路虎,于是他们认为,普及教育,振兴国家就要从改革汉字入手,制定简易的文字。

这种观点后来进一步放大,走向了极端,汉字遭到了彻底否定,被认为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在这样的认识和思潮的影响下,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就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切音字运动,我国掀起了制订汉语拼音的热潮,各种拼音方案相继出台,拉丁字母式的,速记符号式的,汉字笔画式的,真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汉字笔画式的字母方案又成为这次切音字运动的主流,占所有方案的一半,如果把汉字速记式方案也算上,就更多了。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又由汉字笔画式转向了以拉丁字母为主流的方面,并由此开始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926年9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拟订并通过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并于同年11月自行发表。

1928年9月,由教育部公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

国语罗马字方案的产生是我国拉丁化运动的新开端,拉丁化方案的制订成为汉字改革运动的主流。

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积极支持并参与拉丁化文字运动,许多刊物载文或出专号表示对拉丁新文字的支持。

很多学者还亲自实践,编拟拉丁化拼音方案,例如钱玄同、赵元任、林语堂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拉丁化拼音方案。

稍后于国语罗马字产生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延安,甚至还开设了一百多所夜校,专门教授农民学习新文字。

在同时掀起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国语运动,又很自然地与拉丁化运动相结合,互相推动,使拉丁化新文字传遍全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国于1958年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吸取历史经验,结合现实需要而制订出来的。

bnuschool

文本素材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经过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而又比较有影响的拼音方案有三个:

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26年发表)、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公布于前苏联海参崴)。

这三个方案的影响都非常大,其中尤以注音字母影响最大,从公布后即纳入小学教育,目前我国台湾省还在继续使用这套注音字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

那么大家不仅要问,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些拼音方案,那么为什么还要重新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呢,这

是因为,上述方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不足之处,都有其局限。

例如注音字母采用声、介、母三拼制,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采用笔画简单的古汉字作字母体式,不便应用,也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国语罗马字用字母表示汉语四声的规则比较复杂,不好掌握。

拉丁化新文字不标声调,又过于简单,而且主张拼写方言,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音。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推广普通话,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浪潮中,一个更能体现汉语特点,更科学更实用的拼音方案就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制订出来了,这就是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公布的,但是在这之前,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就在北京成立了,接着就开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制订工作。

1952年2月,教育部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文研会从成立到1954年,主要进行了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

1954年12月,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研究文字改革的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于1955年2月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拟订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初稿。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群众设计拼音方案的热潮,从1950年到1955年8月,文改会就先后收到海内外633个人设计的655个汉语拼音方案。

拼音方案委员会在参考历史上的各方案的同时,也参考了解放后群众制订的数百个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拟出了汉语拼音方案初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这时,由于对汉语拼音方案到底应采用哪种字母形式还没有作出最后的结论,所以方案委员会在文改会上印发了六种不同的方案初稿――四种汉字笔画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式、一种拉丁字母式方案,向与会代表征求意见,并决定把拉丁字母式方案作为国际通用字母类型的推荐方案。

后来,文改会根据群众意见并得到领导上的同意,原则上决定采用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

此后,文改会对方案初稿作了进一步修订,于1956年2月12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许多省、市、自治区以及与汉语拼音关系密切的部门组织了座谈会、讨论会,许多刊物也发表了讨论文章。

拼音方案委员会在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1956年8月提出了两种供参考的修正建议。

1956年10月,国务院设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进行审议。

审订委员会经多次会议、座谈及讨论之后,于1957年10月提出了修正草案,同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并决定发表修正草案。

bnuschool

文本素材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新中国第一部法定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了~

汉语拼音方案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我国数百年拉丁字母注音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继承我国上百年注音历史传统而制订出来的,它又是在三百五十年来无数个汉字注音方案,尤其二十世纪的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又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方案。

正如中国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先生所说,“《汉语拼音方案》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构成述评

汉语拼音方案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个部分组成。

下面我们将教学中常碰到的问题作些简要的解说。

(一)字母表

字母表在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略。

关于这个表,我们常碰到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字母表有什么作用呢,字母表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它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一,明确了该方案的构成材料是拉丁字母,而不是其它什么字母;第二,明确了每个字母的名称读音,字母表规定了每个拉丁字母的读音;第三,明确了汉语拼音字母的体式,分为印刷体、手写体、大写、小写四种体式,表中只列出了印刷体的大写和小写体式,而且字母体式采用的是罗马体,没有采用哥特体,这样与手写体接近;第四,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字母的先后顺序,这是用拼音字母作索引的基本依据。

为什么不用汉字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而要采用拉丁字母呢,这里涉及到字母形式问题,在汉字注音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

汉语拼音方案不采用汉字作为注音字母,主要原因是:

第一,作为注音工具,符号应该简单,使用才方便,而汉字笔画结构十分复杂,认识一个汉字已经不易,再用作注音符号,掌握起来就更加困难了;第二,拼音字母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具有统一读音标准的作用,由于汉字是非拼音的文字,读音往往随方言而异,很不统一,所以如果采用汉字作注音工具,难以起到统一语音的作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第三,理想的注音工具,应具有精确描写和分析语音结构的功能,然而汉字是以一个囫囵的整体代表汉语音节的,所以用汉字注音,无法准确细致地描写汉语语音系统。

基于此,1955年10月,中国文改会拟订的四个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最终还是被否决了,解放前在我国有相当大的影响的汉字式注音字母也没有被采用,因为注音字母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经过反复讨论,文改会最后选定了具有国际性的拉丁字母。

bnuschool

文本素材

为什么要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基础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拉丁字母是国际性文字。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全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