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315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文档格式.docx

16#、17#楼地上15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48.55m。

2.2相关参建单位

工程地址

天津市滨海新区胡家园区域内,该地块东至菁华津城,西至远洋风景路,南至津塘公路,北至远洋道。

建设单位

天津普利达房地产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天津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北京方圆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勘察单位

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2.3基坑支护形式基本概况

1、根据拟建物的场地环境条件、土质条件和基坑深度综合考虑,该基坑采用二级放坡开挖,钻孔桩双排桩、钻孔桩单排桩加支撑、钻孔桩抗滑桩加坑内留土等方式支护,桩顶设冠梁。

2.4周边坏境

东侧为大部分为多层民用住宅楼,西侧为单层仓库用房,南车津塘公路,北侧远洋道。

2.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2.5.1按地层年代、成因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按工程地质性质进而分为22个工程地质亚层。

2.5.2地基土分布特点(均匀性评价)

该场区埋深100.0m以上场地土,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在水平方向上除⑨1粉土、⑨3粘土层局部地段缺失,⑨2粉质粘土层多夹粉土透镜体,⑩粉质粘土层局部夹粉土透镜体、⑫粉质粘土层层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外,其余各层土水平方向上分布较均匀、稳定。

从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看,各土层离散性不大,属低变异性,因此本场区可视为较均匀地基。

2.5.3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本工程共采取原状土样978个,对所取土样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及原位测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该场区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列入表2-1。

为便于桩基沉降验算,将该场区⑨3粘土层以下各土层分级荷重下压缩模量Es值列入表2-2。

2.5.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将该场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值列入表2-3。

表2-3: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层号

岩性

层顶标高(m)

层厚(m)

fak(kPa)

①2

素填土

2.78~0.74

0.6~3.3

80

粘土

1.76~-0.91

0.8~2.9

85

⑥1

淤泥质粉质粘土

-0.41~-2.31

0.9~2.4

70

⑥2

粉土

-1.41~-3.54

0.8~2.6

110

⑥3

-3.11~-5.06

5.7~8.4

⑥4

粉质粘土

-10.21~-12.10

3.5~5.2

105

-14.51~-16.38

2.5~5.8

120

⑨1

-18.25~-21.29

0.5~5.3

160

⑨2

-17.79~-24.72

1.8~8.7

140

⑨3

-24.34~-27.34

1.4~4.2

-27.03~-30.34

3.0~7.4

粉砂

-31.64~-35.51

11.7~16.1

180

-45.23~-48.34

9.1~12.8

⑬1

-56.10~-59.24

3.3~8.1

200

⑬2

-62.00~-66.74

5.5~9.2

⑬3

-69.43~-73.16

6.9

220

2.5.5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经钻探揭露,该拟建场地特殊土表层分布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

3.4m以下普遍分布有⑥1淤泥质粉质粘土、⑥3淤泥质粉质粘土层。

其中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⑥1淤泥质粉质粘土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对本工程支护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提请设计单位注意。

本场区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地面沉降,塘沽区最大累计沉降量(1959-2003年)为3.21m,近年平均沉降速率为25-28mm/a,预计本区域在未来地面沉降仍将按目前速率持续。

2.5.6地下水位

该场区浅层地下水属潜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

地下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年变幅0.5~1.0m左右。

勘察期间,该场区初见地下水位埋深0.4~2.0m,稳定水位埋深为0.2~1.7m左右,水位平均大沽标高:

1.0m左右。

三、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能可靠地反映开挖及施工所造成的影响。

在基坑开挖和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技术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实际情况与理论上常常有出入。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监测工作,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是很重要的。

监测的目的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 

及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体系的工作性状及对工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保基坑稳定安全。

(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结构内部及周边土体及周围环境的实际变形(化),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符合程度,并根据变形情况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

(3)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施工工作,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业主利益及相关社会利益。

(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 

通过对围护结构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了解各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累积宝贵经验。

四、基坑监测项目 

4.1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坡顶,支护桩顶水平及竖向位移;

(2)周边地表裂缝监测;

(3)周边道路沉降;

(4)周边建筑沉降;

(5)周边地面沉降;

(6)观测井水位监测;

4.2根据项目要求和特点,设置本工程监测对象的精度要求如下:

表2.1监测对象及精度

序号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综合监测精度要求

备注

1

基坑围护结构

桩顶垂直位移

30mm,3mm/d

2

桩顶水平位移

40mm,3mm/d

3

坡顶水平位移

4

坡顶竖向位移

5

周边环境

周边道路沉降

15mm,5mmm/d

8

周边地表裂缝宽度

50mm,持续发展

7

周边地面沉降

30mm,5mm/d

周边建筑沉降

15mm,2mm/d

9

监测井水位下降

1000mm,500mmm/d

4.3巡视对象及内容

4.3.1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4.3.2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2)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

(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

(5)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

(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3基坑周边环境

(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

(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

(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

4监测设施

(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5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4.3.3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4.3.4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4.3.5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现场巡视与仪器监测相结合,若监测数据出现较大波动,可通过现场巡视查找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安全。

5、基坑监测点布置及埋设

5.1一般规定

5.1.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5.1.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5.1.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5.1.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1.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5.2坡顶及支护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

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按照设计要求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点,不再另行埋设。

基坑围护结构四周共布设47个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点。

埋设方法:

监测点设置于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顶部,预埋钢筋或用冲击钻在设计位置处钻孔后埋入钢筋并灌注混凝土,并在顶部刻上“+”标记作为监测平面位移使用,桩顶水平位移测点与沉降测点共用。

桩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图

5.3周边建筑及道路沉降

5.4地下水位监测

基坑周边共设九口地下水位观测井,井管500mm、井深8.0m。

转角部位设有六个观测井,且在长边中间添加共计3个观测井,均位于止水帷幕外侧边(见附图)。

地下水位监测图(观测井)

5.5周边地面沉降监测

5.5.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

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

5.5.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5.5.3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