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026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几种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

2、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3、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像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妾

室所生,是异父同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C 、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4、“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宗法制度B.采取了分封制度C.实行了郡县制D.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6、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以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

1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2、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

“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

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

”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13、“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

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4、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15、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16、程天相说到,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17、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18、有人说: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A.秦朝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大学士D.清朝的军机大臣

1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0、史载:

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21、《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制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时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22、“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2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农耕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24、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度,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导异计,十家有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不养兄者比比也。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

A.结构比较复杂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25、《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对“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B.耗费大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26、《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

“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B.质量管理严格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

27、唐初规定:

凡事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28、据《礼记·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30、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31、据道光《苏州府制》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3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33、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34、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

(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35、《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36、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

《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

"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材料反映出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