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0102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国论》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7):

我也怕,写议论是缺少足够的论据,自己头脑中的例子太少。

生(8):

我写的议论文比较枯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文采,就是自己看了也不顺眼。

生(10):

我想我能写好议论文,无非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就万事大吉了。

根据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害怕写议论文的各种理由。

《六国论》中的“论”是典型的一篇议论文,我们学习苏洵是怎样克服大家所指的毛病。

比如他文章很生动活泼,有文采。

不象我们的议论文,像人嚼过的甘蔗,淡而无味。

那同学们讨论一下哪些段落写得生动活泼。

活蹦乱跳(生笑)(生讨论,意见统一)

生(部分):

第三自然段。

老师也认为是第三自然段。

好,说说一些形象的句子,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11):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形象的写出一些国家的割地的忙碌,和急迫。

那可能这些土地来得容易吧?

不容易。

祖宗曝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其中的“以”是——

“才”的意思,是说土地来之不易。

很不容易。

祖父是——

祖辈和父辈。

现在的祖父是——

生(集体):

爷爷

“先”是什么意思?

表明去世的

那同学们写文章时千万不要写先师,否则老师会不乐意的。

(生笑)我们有时看到墓碑上刻着先考先妣,这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考就是父亲,妣就是母亲,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好象死了父母一样,是指内心非常痛苦,伤心。

现在把老祖宗的产业如弃草芥,看得一文不值,典型的败家子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12):

通过对比,用创业难和毁业易对比,使文章的气势足,文章写的很生动,

有道理,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尽管赂的一方不亦乐乎,赂的忘乎所以,赂的没完没了,但结果只是一相情愿——。

生(齐读):

其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作者对用土地贿赂秦国这件事的态度很明显。

那就是——

生(13):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有作者鄙夷的情感,自作自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讲的不错,还有对比吗?

生(14):

秦国用攻打手段获取的土地和诸侯贿赂失去的土地对比,得出结论,贿赂得到的土地远远多于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

这里有个古今异议词“其实”

就是他的实际情况。

对,这就奇怪了,一般在战国,拳头大的就是大哥哥,一切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问题基本都用武力来解决,现在诸侯会主动的拿着土地投怀送抱,岂不怪也欤?

谁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15):

像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坛一样一天到晚吵架,用土地换和平是行不通的。

生(16):

诸侯缺少与秦抗战的决心,被秦的气势所压倒,诸侯缺少勇气。

所以作者说其实百倍。

可见用土地贿赂秦国是没有好下场的,活该。

活该两个字,概括得贴切有力。

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

饮鸩止渴。

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17):

就是喝毒酒来解渴。

你愿意这样做吗?

我们一般用雪碧可乐解渴(生笑)鸩是传说中的一种鸟,用他羽毛浸的酒可以致人于死地,当然酒可以喝,但人必须要死。

苏洵引用了前人的一个成语。

——

抱薪救火。

类似于现在着火时,我抱着个煤气瓶去救火,只能成为烧烤面包,只能丢了卿卿性命。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什么是薪,什么是火?

生(18):

诸侯的土地就是薪,当然,火就是指秦国的欲望,胃口。

GOOD,这些论述可谓逼真形象,把这些贿赂秦国的君王的丑态描绘的淋漓尽致,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君王明显缺少血性,是典型的软骨病,看来他们需要集体补钙,苏询用老辣的笔法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活该。

那话说回来,议论文得讲究个有理有据,证据确凿,事实胜于

雄辩

文章中句了哪些例子,读一读,说一说。

(生默读)

生(20):

举了齐国的例子,是说齐国建立了与秦国的外交关系,而没有帮助六国,

与别的国家外交关系好啊,我们现在不是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帮助。

他们的外交关系是不平等的

你怎么知道的?

用事实说话?

齐人附秦,这个附有不一样意思。

是依附的关系,有巴结,拍秦国的马屁

生:

像跟屁虫,跟在秦国后面,甚至充当帮凶,欺负别的国家。

就像现在小日本跟在美国后面到处招摇。

对,所以附的确写出了齐国有些奴才相,不象现在我们外交政策讲究个独立和平互不干涉内政。

最后为虎作伥的齐国作为个大国也最终灭亡了

生(2`1):

还有例子是指燕赵两国,一开始作者是极力的是赞扬的,是说他们是不贿赂,很有骨气。

打断一下,义不赂秦是说中“义”是——

坚持正义。

这里的义是特殊用法,用做动词。

生(21):

后来燕国用刺客才招致灭亡,

刺客就是

荆轲。

你认为荆轲是英雄吗?

生(22):

是英雄,不是有首诗,风萧萧西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苏洵对这件事怎样看,

生(23):

是批判的,我们都认为荆轲是英雄,作者是说荆轲的暗杀行动导致了燕的灭亡,是否定的

关于荆轲刺秦的举动,历来有不同的声音。

同学们自己课外思考。

这里所说的始速祸焉中的速是什么

生(24):

是快速加速;

生(25):

是招致的意思

招致。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不速之客,其中的速也是招致的邀请意思。

还有例子吗?

生(26):

赵国的灭亡是中了反间计,自己的良将被杀害了,

良将叫什么名字

李牧

赵国好象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有廉颇,也是员良将。

但最后也不受重用,相反,用了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最后灭亡了。

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

可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的确,作者对燕赵的灭亡是很可惜的,从一些语句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情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秦国于230年灭韩,灭魏225年,灭楚223年,灭燕赵是222年,最后于221年灭齐,统一了中国,可以看出燕虽小国而后亡。

这样,作者对不会的国家是很惋惜的,没有将抗争将性到底,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和秦要冷酷到底。

如果说韩魏的君主是缺钙型,那么这些君王明显是没看到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患了政治上近视眼。

可惜啊。

写议论文时,老师一定强调过论点的鲜明,和论证的严密,关于这一点,这篇文章有没有体现出来?

大家说说你们的的想法。

生(27):

这篇文章论点非常鲜明,以前老师是议论文开头就要提出论点。

弊在赂秦,就是观点,简短鲜明有力。

那你认为论证严密吗?

提出论点后,其实有两个分论点

哪两个?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从赂秦的角度写,

不赂者以赂者丧,这是从不赂的角度写的,是写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别的国家的势力的削弱而最终灭亡,

你讲的非常准确,老师忍不住要为你鼓掌,来,让我我们握握手,(生笑)老师又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唇亡齿寒,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28):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了。

生(29):

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靠,关系密切。

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防止秦国东扩,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连横外交,成立一个军事组织,有点像安理会,并推选出秘书长,也出现一些效果,但由于人心不齐,最后被秦各个击破,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联合。

所以文章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的意思是——

保全自己。

我们可以用两个成语概括贿赂和不贿赂的国家,一个就是饮鸩止渴,一个就是唇亡齿寒,这样本文的论点弊在赂秦,可谓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这是六国的故事,而仅仅讲六国的故事吗?

或者说文章在当时有写作的必要吗?

生(30):

当时的形势是北方有契丹的侵略,西边有西夏的骚扰,而北宋政府屈膝投降,割地赔款,

是这样,北宋是一个比较温柔的国家,1004年和辽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谭渊之盟,每年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后来和西夏说好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来换得一夕之安寝,一个国家长期以物供敌,以钱富敌,结果会怎样呢?

苏洵,一个有正直理想的知识分子,是以天下为自己的抱负的,怎能容忍这样的现状呢?

所以作者在后两个段落中就明显表现了这种担忧。

我们可以从语气词来揣摩——

呜呼。

悲夫。

这两个次我们仿佛听到了老苏的沉痛之感慨,日削月割,最后的结果就是灭亡,本文的主旨就是——

为国者指的是——

北宋统治者

那这里的积威是

北宋的侵略者

当时这些外敌侵略者只要想到没茶叶喝了就想到北宋,(生笑)处于半开化状态的周边少数民族,既慕中原江南之富饶,又欺宋的软弱无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大胜则裂土,小胜索岁币。

把宋当作一株摇钱树,财欲一生便要摇撼;

又把宋看成俎上之肉,食欲一来,便要脔割之。

在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中,最富戏剧色彩的要算宋、西夏关系了。

宋辽关系是“兄弟”,宋夏关系却是“君臣”,原因是夏王李元昊在宋主战派范仲淹的打击之下,无力攻宋,宋便“封”元昊做了“夏国王”,而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

在国与国关系中,宗主国在政治上是权力之源,在经济上应是得利的一方,藩国应向宗主国贡献方物,缴纳赋税,而在宋夏关系中,这种位置却颠倒过来,其中滋味,怎一个“赐”字了得。

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告诫北宋王朝要以史为鉴。

不要再割地贿赂敌国,当然也包括茶叶,绢

生(31):

希望北宋能执行强硬的外交政策,以牙还牙,不能太软弱。

生(32):

告诉这些统治者打下江山很不容易,一定要守住这份产业,不要重蹈六国的破灭之路。

老师归纳一句话:

论六国更系当今,责古人亦诫今人。

这就是这篇论的第四个特点,论的针砭时弊,有的放矢。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文章还有意义吗?

或者说当今中国你认为有外在的忧患吗?

现在国家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上有地位了,我们不怕别的国家。

我们有没有被他国积威之所劫哉?

生(33):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就被美国影响,不敢对台湾施加更大的压力。

前几年印尼发生海啸,我们中国政府捐款达5亿多元,但如果我们还有记忆的话,绝不能忘记这样一段历史。

1998年5月,阳光明媚的5月,对在印尼的华裔来说,却成了黑色的、灾难的5月。

13日至15日,在短短的50小时内,人口1000万的首都雅加达市内有27个地区发生暴乱,全市有5000多家华人商店和房屋被烧毁,近1200人死亡,无论是上个世纪的30年代的日本人大屠杀还是1998年的印尼人屠杀华人,他们确实而且是这样做了.30年代中国弱.那1998呢?

30年代的悲剧在98年重演.我要问我们中国,是不是为积威之所劫哉?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怎么了?

我们不得不反思?

难到我们真的就是一盘散沙,甘心任人宰割吗?

我们不得不反省国人的素质,不得不反省我们的政策与我们的思想.而我们的在这方面又做了些什么呢?

有人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言得之。

同学们,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作者si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