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877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Word格式.docx

2012年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民办高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5年被授予云南省社会团体评估4A级单位。

建院以来,学院荣获国家级奖项175个,省部级奖项288个。

(二)学院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学院积极筹措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

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有教育事业收入(学杂费、其他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等部分。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3年投入263.38万元,生均拨款558元;

2014年投入319.94万元,生均拨款677.8元;

2015年投入949.3万元,生均拨款2011.2元。

(按照学历教育2015年在校生总人数4720人计算)

办学经费来源情况(单位:

万元)

数据来源:

职业院校网络调查数据监控平台(2016)

(三)教学仪器设备

为适应专业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学院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13年的966.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042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13年为2047.5元,2014年为2126.9元,2015年为2207.6元。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由2013年的8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100万元。

仪器设备值(单位:

(四)信息化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优化配置各类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逐步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20Mbps,校园主干网宽带达到千兆,教学用终端(计算机)432台,网络信息点数1075个,数字资源总量51240.GB,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

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涵盖图书借阅、住宿管理、学籍管理等。

学院构建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范围涉及行政办公、教务教学、招生就业、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学生管理、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致力于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深、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行业水准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教364人,专任教师264人,其中专业教师212人,“双师型”教师115人,占专任教师的43.6%,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3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音乐人才培养战略”计划入选者13人。

学院生师比1:

13,达到教育部高校办学指标。

学院建立了一支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2014学年,企业授课兼职教师35人,授课课时量为9746个课时。

(一)推行“人才强校”战略

学院推行师资队伍建设的“963”工程,即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科学、布局合理、效能明显的人才队伍。

到2020年,重点培养出9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培养、引进60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学者;

长期聘请的外籍专家达到30位。

(二)实施“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以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推进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学院具有在艺术行业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比例逐年升高,实践教学能力较强。

学院初步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到“十三五”末,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0%以上。

(三)加强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构成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了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完善了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四)强化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和核心作用,聘请在学界、行业和技术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聘请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俄罗斯交响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汪洋、意大利贝加莫音乐学院院长马克·

卓瓦南蒂等5名行业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

(五)实施专家培养工程

学院汇集、整合一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2015年,成立了“红土情音乐工作室”、“宗庸卓玛音乐工作室”、“王兰苹合唱艺术工作室”、“史军超哈尼多声部艺术工作室”等14个“专家工作室”。

通过专家培养工程,带动了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以及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着力打造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实验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现举办专业数有21个,建成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院级特色专业,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2个实验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基地。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现代职教科学发展

1、构建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被云南省教育厅列为云南省“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给予“先行先试”的探索,2013年学院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共同举办音乐表演、舞蹈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等5个本科专业,开创了云南省本科院校与民办专科院校联合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先河。

学院科学制定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习;

注重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2、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多种合作办学形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探索“专项合作型、紧密合作型、校企一体型”校企合作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传媒学院编导专业与行业单位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承接了大量行业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项目。

在项目的运作中,由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理论得以检验,技术能力得以提升,有效地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真实的而不是模拟的工作体验,对于工作流程和行业的技术标准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3、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坚持歌舞乐一体化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特色。

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综合培养。

如舞蹈专业的学生不能只会肢体语言的表达,还要能唱、能演、能奏,做到歌、舞、乐一体化。

只有综合性的复合人才,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加满足行业的发展。

4、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系建设,突出“学用结合、学中干、干中学”互动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实训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理论教学、校内实训、生产实践的“零”接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为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发展而提出的人才要求,演艺学院将课堂教学设在广阔的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将文化课、基础课同剧目、岗位建设结合起来,先后与“云南映象”等文化团体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和校企合作协议。

我院“彩云班”学生以顶岗的方式,参加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云南映象》的演出,至今已达到800余场。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依托,将社会的实际需求作为职教专业设计的重要实践依据,符合社会所需“一线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5、立足于文化传承、“产学研创”领域的特色建设。

学院致力于“根植传统沃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办学传统,依托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集中发展具有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与优势的文化产业。

学院突出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产学研创”一体化、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生产文化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实用型文化艺术人才。

学院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云南映象艺术传承中心、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等,通过艺术教育和生产艺术产品的方式积极促进云南省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助推云南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二)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1、优化专业结构。

重点发展并重新规划建设一批传统专业,增设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新专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稳妥地论证新增设专业,形成新增专业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2、发展特色专业。

学院坚持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始终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企业+岗位”模式进行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亟需”的原则,形成了音乐、舞蹈、设计、传媒等为龙头的一批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学院现已建成室内设计、编导2个省级特色专业,学院以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引领和带动院级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5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学前教育、文秘、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航空商务等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3、改革专业课程。

以省级、院级特色专业为试点,建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强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的课改理念,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构建“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如:

针对传媒行业的发展,传媒学院与昆明鸿画蓝图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出五门面向市场的课程:

《特种摄像》、《影视后期制作》、《传媒综合实训:

数字电影》、《传媒综合实训:

大型活动》、《电视节目类型综合实践》,合作企业选派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传媒综合实训:

大型活动》等部分课程,并带领学生参与相关的行业项目和承接数十场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或现场录制,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录制。

(三)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彰显的实训基地

1、打造现代服务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将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传媒综合实训教学基地建成技术设备先进、实训功能齐全、区域资源共享、产学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创新性、综合性、共享性、岗位性、开放性作用,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训练,并与相关职业技能考试有效对接,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教师进行专业研修、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