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9789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和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2分钟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

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诗讲解内容讨论法,10分钟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明确:

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

“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

“荒”,杂草;

“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

“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

担;

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3.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问: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

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陶渊明共有五首《归园田居》,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三.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5分钟

(1)提问: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四.学生齐读,尝试背诵5分钟

五.深层探究

提问: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使至塞上》

一.常识简介:

5分钟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5分钟,学生补充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0分钟,讨论法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

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

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

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

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

“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5分钟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当堂识记,背诵默写。

六、布置作业

A(学优生):

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

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2分钟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

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5分钟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