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m3高炉工程主体结构创优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某某m3高炉工程主体结构创优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m3高炉工程主体结构创优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3预制桩采用平板拖车运到现场,运输过程中运桩车必须平稳,避免桩身产生的应力超过容许值。
桩运至现场后,按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检查桩身的砼质量、外形尺寸、桩箍的牢固性和桩顶平整度,不合格的桩不得使用。
1.1.4根据预制桩桩节的长度及存放位置,选用吊车将桩送至离打桩机距离不大于4m的位置,摆放整齐。
打桩机用副钩将桩吊起,起重工配合将桩头送入桩帽内。
1.1.5桩头送入桩帽后,桩身连同桩帽、桩锤一起吊起,将桩尖对准已施放的桩位并插入,人工用大板手调正桩面。
在桩身的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支立经纬仪,观测桩身的垂直度,桩身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桩长,如不满足要求,通过调整打桩机导柱来调整桩身的垂直度,保证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在一直线上,防止桩顶受偏心锤击而破碎。
1.1.6在重新确认桩位准确无误后,将桩锤压在桩顶徐徐深入,桩身不再下沉时,开锤施打,为防止桩身突然一沉,起初用低档油门控制桩锤供油量,不连续锤击,尽量做到“重锤低击”,当沉桩速度较慢时,用正常油门控制桩锤沉入量,连续锤击使桩下沉。
在锤击过程中,当遇到贯入度剧度,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破碎等情况,应暂停打桩,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并做好详细打桩记录
1.1.7接桩:
预埋铁件表面应保持清洁,焊前除锈,上下节桩之间的间隙,应用钢板填实焊牢,焊接时应采取对称焊接,焊缝应符合施工规范。
1.1.8送桩:
送桩器采用5m送桩器,并在送桩器上用红油画出每100mm标记。
用水准仪观测送桩器,做为控制标高和贯入度的标准。
1.1.9收锤:
本工程以控制桩顶标高为主,贯入度控制为辅。
当桩顶已到设计标高时,即可收锤,如桩顶未达到设计标高时,但贯入度≤100mm(10击),也可收锤。
1.2土建工程
1.2.1施工降水
由于正常地下水位在-1.00m左右,基础土方开挖深度低于地下水位,因此在施工基础期间,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根据不同施工部位及基础埋深拟采用普通明沟排水法和深井井点法降水。
a)普通明沟和集水井排水法
在开挖基坑的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汇集于集水井内,再用水泵将地下水排出基坑外。
排水沟边缘距坡脚不小于0.3m,深度比土面低0.4~0.5m;
集水井比排水沟低0.5~1.0m。
b)深井井点法
1、深井井点施工程序为:
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钻孔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的砂砾过滤层→洗井→井管内下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水→降水井正常工作→降水完毕拔井管→封井。
2、成孔根据土质条件和井深要求,采用冲击钻钻孔,用泥浆护壁,成孔直径600mm,孔口设置护筒,以防孔坍方。
孔直径较井管直径每边大100mm,成孔后应立即安装井管,以防坍孔。
3、深井井管沉放前应清孔,用压缩空气与潜水泵联合洗井。
4、井管下放时,外壁绑长竹片导向。
井管安放应垂直并位于井孔中间,管顶部比自然地面高500mm左右,井管过滤部分应放置在透水层适当的范围内。
井管下入后,及时在井管与土壁间填充砂砾滤料,粒径应大于滤网的孔径,为3~8mm的细砾石。
装料时不得用装载机直接填料,应用铁锹人工下料,且一次连续完成,从底填到井口下1m左右,上部采用不含砂石的粘土封口。
5、潜水泵安装前按规定清洗滤井冲除沉渣,对水泵本身控制系统先做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
如无问题,即可放入井内使用。
6、深井潜水泵可用绳索吊入滤水层部位,上部与井管口连接固定,潜水电动机、电缆及接头应有可靠的绝缘保护,每台泵配置一个控制开关,主电源线路沿深井排水管路设置,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试抽水,满足要求后方可转入正常工作。
7、降水视地下工程回填土施工的情况,分期、分段停止降水,以免地下水位回升过快对地基造成不良影响。
1.2.2土方工程
1.2.2.1土方开挖
a)开挖前准备工作:
编制土方开挖施工作业设计,并报监理审批;
复测场地自然地坪标高;
复测建筑物位置的标准轴线及灰线尺寸;
清除障碍物。
b)工艺流程:
测量定位、抄平放线→分段分层顺序开挖→基槽清底→验槽。
c)土方开挖采用1.6m3反铲挖掘机,若基坑较深,采用0.8m3反铲挖掘机进入坑内,采取接力的方法挖土。
用15吨自卸汽车运土,弃土地点由业主指定,基坑在开挖后及时通知业主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槽。
d)挖土时应从基础一角自上而下进行,边挖边检查基础尺寸、标高和边坡高度是否符合要求,并配合人工削坡、清底至设计标高。
e)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后应及时验槽并请监理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
1.2.2.2土方回填
a)基础隐蔽工程检验通过后,应及时进行回填。
b)回填材质及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c)回填时应对称分层碾压或夯实,分层厚度不超过30cm。
基底标高变化部位应先夯实深的部位,再与浅的部位一起夯填,每层压实后,应按规范规定取样试验。
1.2.3钢筋工程
1.2.3.1钢筋制作
a)钢筋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各种规格各种级别的钢筋分类堆放,并进行类别和检验状态的标识。
b)钢筋翻样人员要熟识图纸、会审记录和施工规范,按图纸要求的钢筋规格、形状、尺寸、数量准确地填写钢筋料表,计算出钢筋的用量。
c)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须清理干净。
d)钢筋采用机械加工,钢筋接长采用闪光对焊。
e)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节约钢筋。
f)柱、梁的箍筋必须成封闭型,开口处设置135度弯头,弯钩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g)钢筋对焊接头和焊接制品的机械性能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的专门规定。
1.2.3.2钢筋绑扎与安装
a)熟识图纸,核对半成品钢筋的级别、直径、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牌相符,如有错漏应纠正增补。
b)划出钢筋安装位置线,如钢筋品种较多时,应在混凝土垫层或已安装好的模板上标明各种型号、构件的钢筋规格、形状和数量。
c)基础
钢筋网的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每隔一根相互成梅花式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必须将全部钢筋相互交点扎牢,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要成八字形绑扎。
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下层钢筋之间设置钢筋马凳,底板500厚以上采用角钢固定架,以保证上层钢筋位置的正确和两层钢筋之间距离。
d)梁与板
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应垫以直径2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②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间,主梁的钢筋在下。
1.2.4模板工程
1.2.4.1现浇混凝土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采用φ48脚手管备楞及支撑体系,尺寸不足、异型及预留孔部位采用木模。
1.2.4.2大面积混凝土采用组合式钢模板时,要进行计算并绘制钢模板配板图,施工时按施工作业设计进行钢模板组装,要做到模板几何尺寸正确不变形、不漏浆,混凝土里实外光。
1.2.4.3地脚螺栓及螺栓套筒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施工作业设计,设置独立的螺栓固定架。
1.2.4.4现场预制混凝土构件底模采用砖模,上抹1:
2.5水泥砂浆并涂刷脱模剂;
侧模采用竹胶合板,φ48钢脚手管备楞。
1.2.4.5现浇混凝土柱支模时,下脚必须留有清理孔,以便于清理垃圾。
1.2.4.6平台支模立杆间距为900×
900mm左右,梁底支模立杆可根据梁断面的大小适当加密。
1.2.4.7梁跨度大于4m时应起拱,起拱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无要求时按规范要求起拱。
1.2.4.8对于较重的、较大的预埋件(管)也要采用钢支架进行支撑固定,以保其位置的准确及平整度。
1.2.4.9模板工程验收重点为控制高度、垂直度、平整度,对于设备基础应把螺栓、预埋管件、预留孔等作为验收的重点。
1.2.4.10模板的拆除
a)非承重模板(墙、柱、梁侧模)拆除时,结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1.2MPa。
b)承重模板(梁、板底模)的拆除时间应附合规范要求。
c)拆模顺序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
d)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向两端进行。
e)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拆下来的材料要及时运走。
拆钢模板要逐块传递下来,不得抛掷,拆下来后即清理干净,板面涂刷隔离剂,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1.2.5混凝土工程
1.2.5.1在现场设一座50m3/h的混凝土自动化搅拌站,并配备二台混凝土泵车,八台混凝土运输车来满足混凝土施工的需要。
1.2.5.2材料要求
a)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核对其品种、标号和出厂日期,并按要求进行复检。
b)砂子、石子、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料严格按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和控制。
1.2.5.3混凝土浇筑
a)混凝土浇灌根据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严格控制质量。
调整好混凝土配合比,并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块和混凝土养护。
b)混凝土自出料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2m时必须采用串筒或其它防止混凝土离析的措施。
c)混凝土入模处,每处配备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不冒气泡和混凝土不下沉为止,插入点为300mm,呈梅花状布置,插入深度为进下层5~10cm。
d)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填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毕。
1.2.5.4施工缝留置与处理。
a)预制混凝土构件不允许留置施工缝,因此在预制构件混凝土浇筑前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保证连续施工。
b)对于地下墙体结构,在墙体距底板上表面300mm左右位置可留置水平施工缝,施工缝处设400mm宽钢止水板,防止结构渗漏。
c)框架施工时,框架柱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顶和梁底处,梁施工缝可留置在次梁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
d)在设备基础地脚螺栓范围内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水平施工缝:
必须低于地脚螺栓底端,其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
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置在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四分之三处。
②垂直施工缝:
其与地脚螺栓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50mm,且不得小于螺栓直径的5倍。
e)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施工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0。
②在水平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观测校准。
③垂直施工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