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化学卷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0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化学卷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0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化学卷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0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9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Mg24 S32 Cl35.5 Ag108 Ba13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逻辑关系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
A项,食盐水与胶体是不同的分散系,它们没有交叉关系;
B项,氧化还原反应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分类标准不同;
C项,钾盐与钠盐是根据盐中的阳离子进行分类的,碳酸盐是根据盐中的阴离子进行分类的;
D项,混合物、单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不相互交叉,D项正确。
答案:
2.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可溶于水的物质 ④电解质 ⑤钠盐 ⑥钠的含氧化合物
A.①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各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①对;
NaCl、Na2SO4都不能与硝酸反应,②错;
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③对;
都是电解质,④对;
Na2O不属于钠盐,⑤错;
NaCl不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⑥错。
C项正确。
3.如图所示,两圆圈相交的阴影部分表示圆圈内物质相互发生的反应,其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甲:
SO3+H2O
H2SO4,乙:
C+H2O(g)
CO+H2,丙:
3NO2+H2O
2HNO3+NO,丁:
2Na+2H2O
2NaOH+H2↑,故C项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NH3是电解质
B.标准状况下,6.72LNO2气体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1.204×
1023
C.向水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
2H++Cl-+ClO-
D.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离子:
Na+、N、N、S-
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NH3·
H2O电离,只能说NH3·
H2O是电解质,故A项错误;
标准状况下,6.72LN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3mol,根据化学方程式:
2HNO3+NO可知,转移的电子数为1.204×
1023,故B项正确;
HClO为弱酸,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故C项错误;
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可能显碱性,与N不能大量共存,故D项错误。
5.将足量二氧化硫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Ba2+、Na+、N、Br-、Cl-B.K+、Na+、Al、S-、Si-
C.Na+、HC、S-、CH3COO-D.H+、Fe3+、Na+、N、S-
A项,能大量共存;
B项,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硅酸而不能大量共存;
C项,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醋酸,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亚硫酸氢根离子而不能大量共存;
D项,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H2SO3,其能被硝酸、铁离子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
6.如图表示一些物质间的从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X
Y
Z
H
分散系
胶体
溶液
大雾
电解质
酸
碱
盐
元素周期表的纵列
主族
副族
卤族
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B项中酸、碱、盐应是并列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
7.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其溶解性小于Na2FeO4。
K2FeO4与水的离子反应是4Fe+10H2O
4Fe(OH)3(胶体)+3O2↑+8OH-。
工业上先制得Na2FeO4,然后在低温下,向Na2Fe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KOH,可制得K2FeO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K2FeO4水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K2FeO4水溶液具有吸附性
C.K2FeO4溶液能除去氧化性杂质
D.Na2FeO4制K2FeO4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根据提供的离子方程式可知,由于生成了Fe(OH)3胶体,因此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同时胶体具有吸附的功能,所以A、B两项均正确;
很显然Na2FeO4能制得K2FeO4是由于后者的溶解度较小使得离子反应得以进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Na2FeO4+2KOH
K2FeO4+2NaOH,D项正确;
K2FeO4本身具有强氧化性,只能除去还原性杂质,C项错误。
8.在pH=1的某溶液中,可能存在N、I-、Fe3+中的一种或两种,向该溶液中滴入Br2,单质Br2被还原,由此推断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A.N、Fe3+B.NC.I-、Fe3+ D.I-
单质Br2被还原,说明溶液中存在I-,则N、Fe3+都不存在,原因是Fe3+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I-,N在酸性条件下也能氧化I-。
9.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
2Na+O2
Na2O2
B.将KIO3溶液滴入含有淀粉的酸性KI溶液中,溶液变蓝:
5I-+I+3H2O
3I2+6OH-
C.硅酸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Si-+2H+
H2SiO3↓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产生白色沉淀:
Al+CO2+2H2O
Al(OH)3↓+HC
切开的金属钠在空气中变暗是因为Na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a2O,A项错误;
酸性环境中,不能生成OH-,B项错误;
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写,C项错误;
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的产物是Al(OH)3↓和HC,D项正确。
10.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物质氧化KI溶液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KIO3(I
I2);
乙:
H2O2(H2O2
H2O);
丙:
FeCl3(Fe3+
Fe2+);
丁:
K2Cr2O7(Cr2
Cr3+)。
用浓度均为0.1mol·
L-1的已经酸化的上述氧化剂滴定等量的KI溶液,所需体积的大小顺序为
A.甲>
乙>
丙>
丁B.乙>
丁>
甲
C.丁>
甲>
丙D.丙>
丁
氧化等量的KI,需要等浓度的氧化剂体积越大,相同物质的量的氧化剂得到的电子越少,1mol题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分别为5mol、2mol、1mol、6mol,故D项正确。
11.已知:
①在发烟硫酸(H2SO4·
SO3)中,I2和I2O5生成I2(SO4)3。
②I2(SO4)3溶于水生成I2和I2O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烟硫酸的摩尔质量为178
B.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反应②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D.若反应②中消耗2molI2(SO4)3,则电子转移3mol
发烟硫酸(H2SO4·
SO3)的摩尔质量是178g·
mol-1,A项错误;
I2中碘为0价,I2O5中碘为+5价,得到+3价的碘化合物I2(SO4)3,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4I2+6I2O5+15H2SO4·
SO3
10I2(SO4)3+15H2O,氧化剂I2O5与还原剂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B项错误;
I2(SO4)3溶于水生成I2和I2O4,另外还应生成H2SO4,根据反应物与产物中I元素的化合价可推知I2与I2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可配平化学方程式:
4I2(SO4)3+12H2O
I2+3I2O4+12H2SO4,氧化产物I2O4与还原产物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C项错误;
4I2(SO4)3~I2~6e-,D项正确。
12.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反应序号
反应物
产物
①
KMnO4、H2O2、H2SO4
K2SO4、MnSO4…
②
Cl2、FeBr2
FeCl3、FeBr3
③
Mn…
Cl2、Mn2+…
A.反应①的其余产物为H2O和O2
B.反应②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反应③中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2mol
D.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
Mn>
Br2
Mn元素被还原,故H2O2被氧化,生成O2,A项正确;
②中溴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即Cl2只将Fe2+氧化,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Cl2与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B项正确;
③中Mn被还原成Mn2+,故Cl2应为氧化产物,可判断应为Cl-→Cl2,生成1molCl2转移2mol电子,C项正确;
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这一规律可判断,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n>
Cl2>
Br2,D项错误。
13.磷酸铝(AlPO4)分子筛是最新研究的催化剂的重要载体,它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水性,在酯化反应中有着重要应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磷酸铝易溶于水,也可以用做净水剂
B.磷酸铝在酯化反应中可加快反应速率
C.磷酸铝与强酸和强碱均可以反应,是两性氧化物
D.磷酸铝分子筛呈现多孔结构,而非高致密性结构
由题中信息知磷酸铝有耐水性,故它不易溶于水,A项错误;
磷酸铝是催化剂的载体,不是催化剂,B项错误;
磷酸铝不是氧化物,C项错误。
14.LiAlH4是金属储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