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智慧国土建设分析与思考格式调整版修改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宁波市智慧国土建设分析与思考格式调整版修改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智慧国土建设分析与思考格式调整版修改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年来,宁波市国土资源信息化以数字国土和金土工程为依托,基本建成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为主体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框架体系。
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决策、监测监管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为国土资源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初步形成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化基础保障进一步夯实
建立了覆盖市、县、所三级的国土资源业务专网,上联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满足了业务系统运行的需要。
建成集大屏幕显示系统、智能会议系统等功能于一体的视频会议中心和覆盖全市的视频会议系统,纵向上实现与部、省厅系统的对接,横向上实现与气象等部门系统的对接,满足了国土资源成果展示、业务会审、远程会商、远程培训等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积累海量国土资源数据
建立了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3S技术和装备全面应用于土地、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全数字化。
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和分层叠加各类国土资源数据库,形成全面反映国土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全市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潜力、开发利用等情况一览无余。
(三)国土资源主流程业务实现网上运行,综合执法监管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集OA、MIS、GIS于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以全业务、全流程信息化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实现了全市土地登记业务的网上办理,建立了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之间土地、矿产业务的联网审批,形成了多个部门与单位协同办公和联网会审的工作方式。
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系统,达到了全方位管人、全天候管车、全过程管案和全覆盖管地的目的。
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框架体系,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改进了土地执法方式,增强了资源监管能力。
(四)建立了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体系,国土资源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建立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积极为社会公众接受服务、监督政府、表达诉求创造条件。
为社会公众提供基准地价查询,土地登记查询验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实时在线服务。
不断扩展部门间信息共享,为防汛抗旱、环保调查评价、生态建设、林业资源调查、新农村建设、城镇土地使用税收缴等提供国土资源数据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
二、开展“智慧国土”建设存在的问题
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与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建设全局规划有待改善
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从规划到落地以及后期使用维护对其进行全周期的管理。
当前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在战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整体信息化规划与具体业务信息化建设存在衔接上的偏差。
现有信息化应用都是基于解决单个或几个方面需求,而不是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整体效率为驱动,应用系统流程化管理理念有所欠缺,导致整体国土资源业务链集成应用程度不高,系统发挥的整体优势不明显。
(二)数据标准和采集手段仍需完善
近年来,全市积累了海量的国土资源数据,但相关数据对各项业务的支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据采集手段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覆盖面有待扩展,数据在准确度、完整性和时效性上存在缺陷;
其次,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数据编码标准等,获取的各类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再次,数据共享程度低,系统集成度不够,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缺乏一个总的基础数据中心、良好的数据环境以及数据管理策略,无法保证各应用系统间数据和功能集成,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最后,对业务数据深层次挖掘和分析能力还不够,导致现有信息化对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有限。
(三)服务监管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国土资源管理的对象复杂,范围广泛,任务繁重,社会公众的需求高。
信息技术在土地“批、供、用、补、查”全程监管,国土资源形势分析、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支撑还十分有限,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提升国土资源服务监管能力上还存在不足,还无法满足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三、对“智慧国土”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智慧国土”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宁波“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下,以构建新机制、破“两难”等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的重点作为信息化服务保障的主攻方向,充分应用物联网、3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技术,推动信息化与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程监管、协调联动、智能决策和便捷服务,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打造更加高效的技术平台。
(一)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智慧国土”建设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担负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改善生态、服务民生等重任,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开展“智慧国土”建设必须围绕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主要是以下七个方面。
1.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智慧国土”建设,全面掌握全市国土资源现状,包括数量、质量、潜力、分布等,为预警土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优化配置提供基础信息。
通过综合分析和比对,掌握供地率、开工率、容积率等与闲置地数量和分布有关的指标,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的形成。
2.保障发展
通过“智慧国土”建设,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全程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持续资源供应保障,提高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增强供需双向调节能力,促进供需平衡,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3.优化决策
通过建立网络化资源信息监测体系和信息集成分析平台,准确掌握国土资源现状,及时了解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加强资源规划管理、合理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和结构等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4.全面监管
通过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及时发现资源的违法占用和不合理开发现象,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实观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有效监管。
5.灾害防治
通过建立具有实时监测、信息获取、应急预案管理、快速评估、辅助决策、远程指挥、信息公告等功能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障抢险救灾时通信畅通、现场及时、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6.服务社会
通过“智慧国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手段下信息传播覆盖面广和快捷的优势,建立共享服务平台,在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信息的网络化共享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各级政府及部门对国土资源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水平。
7.廉政建设
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实施,使行政审批、土地交易等行为公开透明,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随时监控,群众可以有效监督,从根本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明确任务,全面推进“智慧国土”建设
开展以“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和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实现国土资源的全程监管和优化配置。
1.建设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大中心
依托现有基础设施,以整合、新建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各类信息的汇集和整合能力,进一步深化、丰富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内容。
充分运用空间定位、遥感、地面监测、远程视频、二维码、智能终端等物联网技术和工具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及时汇集和动态更新。
应用知识管理、数据挖掘、影像分析等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实现辅助决策,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
2.搭建覆盖全市的国土资源政务大平台
在建立业务数据标准规范基础上,整合现有国土资源业务系统,提高业务覆盖面,建立覆盖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所有业务,乡镇国土所主要业务的国土资源政务大平台,加强应用系统统筹与整合,推进国土资源行政办公、行政审批、综合事务等全业务的系统建设与应用,实现国土资源全业务信息化管理和协调联动。
纵向上,加强省、市、县三级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网络环境下国土资源行政审批相互关联和印证的业务大流程;
横向上,在用地预审,土地出让方案编制,土地、房产登记等方面,探索建立与规划、城建、发改等部门的联网协同审批环境。
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借助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移动办公,持续提高全市国土资源政务办公效率。
3.完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大监管
建立执法监察、批后监管和地籍变更等业务的联合巡查机制,通过汇集GPS动态巡查、遥感影像核查、信访和12336举报热线等信息,实时跟踪、监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形成“统一接报、统一调查、分类处置、统一反馈”的联动机制,对发现、调查、处理和反馈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实行“一职多能、统一发现、分类处置”的工作模式,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监管体系,促进监管的常态化、制度化。
建立具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灾情信息获取、应急预案管理、信息共享查询、快速评估、会商决策、命令发布、远程指挥等功能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平台,为通信畅通、现场及时、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供技术保障,提高我市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预防和快速反应能力。
4.构建国土资源利民网上大服务
构建网上服务体系,以移动互联技术为突破、门户网站为核心推行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提供国土资源在线服务。
通过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大便民服务业务应用的覆盖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逐步推行全市土地、矿业权出让网上交易系统建设,促进交易过程透明化、交易流程标准化。
针对特定用户(如相关政府部门、司法机构、税务、银行等)提供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土地登记信息、矿业权信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信息等在内的查询服务,提高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水平和业务协同能力,打通部门间的行政壁垒,提高国土资源部门对全社会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智慧国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1.明确责任,协调联动
明确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抓具体问题的协调解决。
业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联动,以信息化的理念思考和推进业务工作,在需求分析和成果应用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各项管理业务之间要统筹衔接。
技术部门要积极跟进,主动服务,及时解决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全力做好技术保障和业务支撑,做好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协助开展业务梳理工作。
2.强化应用,注重实效
“智慧国土”建设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