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转型。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
正如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他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全是良性的。
(1)P1-15全球化在为我国的发展创造着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和生存条件带来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引起并加深了各种更为复杂的文化矛盾和危机,使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总是在由意识形态、价值、社会道德、生活方式和生态危机等所引导的矛盾冲突中前行。
下面做个简要分析一、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危机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必然,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与整合随之而来,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消费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
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
“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
”
(2)P6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含义的生活方式就绝不仅仅是消费本身,而是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以商品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主义,已经构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宰着人们的生活,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践领域和日常活动。
它通过反映特定意识形态的意志在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行使着对大众道德、思想、观念的控制与主宰,是一种文化的霸权。
因为,从本质上来看,生活方式是从属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所以接受了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对支撑这种生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认同。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是感性而深刻的,人们一旦接受就难以摆脱。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商品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
它要按造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3)P255目前,以介绍和宣传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为核心内容的各种媒体,在向人们展示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娱乐、饮食服饰、起居用行等消费行为方式、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诱导并刺激了我国一部分人对各类物质享受的欲望,并由此引发和导致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等问题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从物质层面上进而深入到其观念和行为之中。
消费主义文化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渗透,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构成严峻的挑战。
”(4)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5)P35所以,面对新形势下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如何防范和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也就成了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大众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6)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然而,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普遍流行,冲击甚至改变了现行的文化形态及其秩序,因而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众文化通过发达的传播媒介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手段使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追求共同趣味是大众文化的目标之一。
在不断的重复之下具有流行色调的趣味标准便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个体独立的判断能力则趋于衰退,大众文化的反复强化,同时也使得人变得越来越习惯于服从、广播、电视、通俗小说、广告等等,不断地向人们灌输各种有关职业、消费、娱乐等观念,使人来不及思考便接受了这种外在的引导。
大众文化在社会的普及和影响的深入,一方面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世俗化的文化浪潮,极为有力地取代了原有的主流文化,并把主流意识形态加以稀释和筛选,以日常意识形态的形式作为主要承担者,这就必然造成崇高与理想的失落。
正如俄罗斯着名作家索尔仁尼琴1998年在“欧洲新文艺论坛”发言时谈到的,文化的实用性扼杀了高雅文化,使得平庸的东西乘虚而入,人们如此急进,精神价值的失散和消耗,甚至达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与凝聚力被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冲击。
因此,针对社会上文大众文化的流行与泛滥,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文化精神,继续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规范整合和教育功能。
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其对大众文化的示范与导向作用,以抵御和消除大众文化对我国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
二、道德危机当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面被新生活诱惑,一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面:
第一,道德评价失范。
一般情况下,人们根据内心的伦理心境毫不费力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准则的价值判断。
而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在利益多元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心态终于恶变为无价值判断和无道德批判的多元、极端功利和无条件地承认既定的道德混乱。
人们受到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情境,使得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
在道德评价上,人们不再相信有一个适合于一切人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
甚至非道德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开始抬头和泛滥,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表现得相当突出。
第二、道德“滑坡”现象的存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日益渗透到中国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滑坡论”这一现象。
从个人消费伦理的角度来看,个人消费观念正逐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来说,讲求实惠、追求生活质量、愿意为未来发展投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观念的逐步确立;
然而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过分关注金钱和物质利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情冷漠、利益至上,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花天酒地、挥霍无度,而当社会其他成员需要帮助时,他们的表现却相当冷酷;
另有一些人收入水平并不高,但是在消费上的盲目攀比心理却很高,结果导致家庭生活的收支失衡;
还有少数人自己消费起来潇洒自如,但对待老人却苛刻吝啬,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滑坡”现象。
三、价值危机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型的现代化,由此使工业化成为中国现代化运动在目前阶段的首要任务。
虽然发达国家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参照,有助于我们避免很多现代化的陷阱和痛楚。
但是,工业化必然招致技术理性的生成和流行。
因此,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与全球性价值理性迷误的“相遇”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状。
同时,中国社会转型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也存在着实质上就是价值理性缺失的“中国式问题”。
它主要表现为:
其一,权力迷信。
众所周知,自然经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个人是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共同体的附属物或部分肢体,共同体则是个人肉体的延伸。
”(7)正是凭借强制或半强制的“人的依赖关系”,自然经济维持着闭合的平衡。
中国封建宗法的王权主义借助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营造着“自然经济———封建王权———****主义”三位一体的超稳态平衡的社会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封建王权根深蒂固,威力无比,由此整个社会便滋生出崇拜权力、以权力为本位的心理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消极文化传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与遏制。
然而,一度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变相助长着人对人的依赖,使崇拜权力的劣根性难以被彻底地肃清,至今仍阴魂不散,释放着腐蚀性的现实冲击波。
当前,社会生活某些时候存在的任人唯亲、跑官要官、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权力迷信的典型表现。
它们就是自然经济的“人的依赖关系”在今天的转化形式。
权力本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而形成的人类公共生活领域的一套规则系统,权力具有公共性。
然而在权力迷信中,作为公共领域规则的权力被降低为私人的“宠物”;
而且,表面上权力为人所用,实质上权力则为目的,人成了权力的附庸,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显然,不仅权力受动者而且权力施动者,也毫无价值追求可言,无一例外地都陷于价值理性失却的泥沼中。
其二,功利主义。
作为主导伦理思想的功利主义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人们的功利观念被大大强化了,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正在逐步取代重义轻利的倾向,人们从视金钱为“鄙欲”、视钱财为“不义”转向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期望占有更多的财富。
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办事讲求效果与效率;
平等与竞争观念深入人心;
时间与效率观念得到充分重视。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人把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过分地看重物质利益。
人生价值和评价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人生价值目标和价值体验趋于短期化、感性化。
以致社会上一切事情都以功利的眼光加以评价,金钱成为衡量人与事物的唯一尺度。
成绩与效果成为评价和衡量人们活动与工作的绝对标准,致使现实生活中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现象泛滥成灾。
在功利的光环中,人性被扭曲,人格被消解,人宛如无根之浮萍,人的价值世界成了虚无。
四、生活方式的危机生活方式不仅指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也是一定时期人们为满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窗口。
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经济上的实力和政治上的特色,而且也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的兴衰和特性。
”(8)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有进步的一面,但是问题也不少。
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方式日趋西方化,对传统优良生活方式的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我国正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而这一过程也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一个消费社会。
“在席卷全球的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从‘生活所需要的’消费,‘生活得好所需要的’消费发展。
”(9)P5如同丹尼尔贝尔所说“这种期待已经转化为普遍的‘应享意识’,我们今天正面临着一场不断高涨的应享革命。
”(10)P69全球化进程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塑造更为凸显。
世界一体的经济竞争环境,使他们的视野比父辈们更开阔,使他们的消费更超前。
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今天的青少年已经成为一个有相当购买力的消费群体。
这些青年人,由于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支配,对物质的享受和追逐在他们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中占居了主导性地位,一味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形成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潮流有敏锐的触角,热衷于追求新颖、时髦、美观及个性的彰显,在期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