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853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x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

  [摘要]依据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以明代一个较有影响但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的道派――灵济道派为研究对象,厘清灵济道派的源起与形成、发展、衰落的基本史实过程,梳理灵济道派的历史脉络及其现状。

指出:

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以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主要活动场所的道派,它源于五代宋元时期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形成于明永乐年间,成化年间发展到鼎盛,之后逐渐衰落并流入民间,至今在福建民间仍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灵济道派;二徐真人信仰;源起;形成;演变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2―0134―05

  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以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主要活动场所的道派,它源于五代宋元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在明皇室的信奉与扶植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独立道派。

由于目前学术界大多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研究二徐真人信仰,许多学者都没有意识到中国道教史上曾存在有一个特殊的道派――灵济道派,尚未有以道教宗派的视阈对其进行系统文献挖掘与思想研究。

那么,“灵济道派”是否存在?

它是怎样形成、发展、演变的呢?

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进行了多次的田野调查,试图梳理其兴衰嬗变的历史脉络。

  一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

  二徐真人又称徐仙、灵济真人、灵济真君、洪恩灵济真君等,俗名徐知证、徐知谔,海州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是唐末淮南节度使徐温的第五子、第六子,生前为南唐王朝的权臣,分别被封为江王和饶王。

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始于后晋开运年间。

相传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闽王内讧,徐知证、徐知谔尝率兵平闽,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受到闽人的爱戴,闽侯青布(今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村民在鳌峰龙湫之北剪茅为屋,立生祠奉祀二徐。

二徐深受感动,对乡民说:

“予明年当去世,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

”第二年,二徐果然相继化去,“精魂不爽,降而为神于鳌峰之阳”。

百姓遂奉他俩为神,“岁时伏腊,祀事罔缺”。

[1](P416)

  事实上,历史上不可能存在二徐率兵入闽之事。

因为南唐李?

用兵福建的事件,发生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而根据史籍记载,徐知谔死于?

元三年(公元939年),当时李?

尚未即位,南唐用兵福建时徐知谔已去世七年了。

徐知证死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从时间上来看,倒是有可能率兵入闽,但是,据查当年唐军的统帅为查文徽、冯延鲁、王建树、陈觉、魏岑、王崇文等人,并没有徐知证的名字。

[2]那么,闽人为什么会立庙祭祀二徐呢?

对此,学术界尚未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说法,学者们意见不一,各有各的解释。

徐晓望先生认为,二徐入闽的传说很可能是从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是闽人有关张陈二将的传说渐与徐登、赵炳共同修行的传说合流,形成二徐真君入闽,拯救百姓,其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故百姓设庙祭之。

最后,人们把二徐真君附会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二王。

”[3](P194-195)笔者认为,这种解释缺乏史料依据,完全是个人猜测,显然过于牵强附会。

林国平教授则认为闽侯青布百姓立庙奉祀二徐真人,“有两种可能:

一是徐知证确实曾经率兵入闽平定叛乱,大兵入闽后,‘秋毫无犯,闽人德之’,并在鳌峰剿灭兵匪,故闽人立庙奉祀,只是正史未曾记载而已。

二是徐知证未曾亲自率兵入闽,但查文徽、边镐等打着二徐的旗号率兵入闽,百姓归功于二徐,奉之为神。

就两种可能性相对而言,第一种可能性较大,《灵济祖庙记》中‘予(指二徐)将查、边等骑万人投建州,明年掇福州’语值得玩味。

”[4](P205-206)笔者倒是认为第二种可能性较大。

查文徽率兵征闽应是史实,相关资料中也有所记载,《十国春秋》卷九九《列传?

吴翁》载道:

“吴翁,建宁人,善卜。

闽太傅章氏爱将有张、陈者,后奔南唐。

南唐主命查文徽征闽,副以二将。

……未几,王延政降,二将同查文徽归。

……”[5]又如《徐仙真录》中记载:

“查文徽,天福八年癸卯,唐主以为枢密院使。

九年甲辰(公元944年),闽人连重遇弑其主王延羲,闽大乱。

唐遣查文徽属二王,发兵攻建州,屯于建阳。

已而,闽之诸将皆送款而降。

秋八月,文徽乘胜克建、汀、漳、泉四州。

”[6](P514)

  宋元以降二徐真人信仰得到不断的发展。

二徐真人被闽侯当地村民奉为地方守护神,具有灭火、治病、祈雨、治水、灭蝗、御寇、祈子等多方面的职能,“凡民居有不戒于火者,有蝗虫伤其稼者,叩之,则反风灭火,蝗辄飞去;又为符药以施人,凡婴疾弗愈者服之,无不立效;祈子息者服之,即得嗣续蕃昌。

”[6](P521)元代,二徐真人已经演变成为道教俗神。

正因为如此,二徐的塑像也由宋代的“袍笏”儒服改为“靴笠”仙装,一些二徐真人庙宇亦由道士来管理,如《旗龙山神祠记》载:

  庙食于今余四百年,尔民报事,夫谁敢忘而且怠?

日月递迈,祠宇颓坏,图像默昧,不称灵明。

奉祠林椿等蒙神之福既多,退思古昔,若罔获承,遂谋及乡人,作而兴之,有祷于神。

……时元贞改元正月之吉既成,合东邻西舍之民协力,惟和鸠费,命工完,旧益新。

[1](P424)

  由此可知,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前后,旗龙山神祠由林棒管理。

而另据《徐仙翰藻》卷八《赠林椿》云:

“是是非非满世间,不如学道炼仙丹。

依然长啸入深山,三径就荒谁作主。

菊松为友荜门关,安身隐处白云闲。

”可知,林椿乃一道士。

  值得一提的是,扶乩在二徐真人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文献记载,早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二徐真人就开始“降笔判符药以济人”,此后,二徐真人“声闻达于四方”,“求神问事,无不感恁,治病更?

沉?

顿解,神德愈彰而人心皈仰矣。

”[6](P518)宋代,二徐真人的信徒凡事无论巨细,“各以事卜于予(二徐),求其笔以验其事”[1](P418)。

到了元代,扶乩成了二徐真人信仰中最重要的活动,以至于二徐真人庙宇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时都要通过扶乩请神,所有的青词疏表榜文都是通过扶乩的形式撰写而成的,元代二徐的信徒们还把历代扶乩降笔之文编辑成书,名曰《徐仙翰藻》,共14卷,近10万言。

  由此可见,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得到不断的发展,且与道教的结合日益得到加强,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宗教理论和宗教组织,因此还只能属于二徐真人信仰的发展阶段。

到了明代,在明成祖朱棣的崇奉和大力扶植下,二徐真人信仰逐渐发展成为明代一个较有社会影响的独立道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王福梅,盖建民: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

  二明代灵济道派的形成

  二徐真人信仰受到明皇室的青睐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道派始于永乐年间。

据记载,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成祖病重,“百药罔效”。

青圃灵济宫庙祝曾陈孙(又称曾辰孙、曾神孙)在朝官的引荐下奉二徐香火到南京为永乐皇帝扶乩治病,“使困弊之体既危而即安,沉痼之疾尽脱而复旧”[6](P521)。

虽然灵济宫的符药“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7](P7644)但明成祖似乎对灵济宫符药情有独钟,对官员们的劝阻置若罔闻,每次有病即吃,《明史》载:

“(袁)忠?

一日入侍,进谏曰:

‘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

’帝怒曰:

‘仙药不服,服凡药耶?

’忠?

伏首哭,内侍二人亦哭,帝益怒。

命拽二内侍杖之。

”[7](P7644)而灵济宫的符药也每次都能治愈朱棣的病,《双槐岁钞》言:

“间有疾问神,神降鸾书药味,如其法服之,每奏奇效,辰孙大被宠赍。

”[8]

  为了答谢二徐真人,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封徐知证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洪恩真人”、徐知谔为“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博济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洪恩真人”,同时,下令“大新闽地庙宇”,大规模重建福建灵济宫。

灵济宫修好后,明成祖还御制碑文。

同年,明成祖还下令在“建洪恩灵济宫于北京皇城之西,祀徐知证及其弟知谔”[8]。

由此,二徐真人信仰的影响迅速地由福建扩展到北京。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成祖加封二徐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护国庇民洪恩真君”、“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博济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辅国佑民洪恩真君”,赐庙额“洪恩灵济宫”。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成祖钦设奉祀官,并令道士在宫中看守香火。

据《徐仙真录》记载,明成祖朱棣钦设方文照为福建灵济宫奉祀官,令其“专掌其事,不预他政”。

同时,挑选12名“至诚老实道士在宫里看香火”,并赐予福建灵济宫数十亩田地,以供香火灯油之用。

在北京,朱棣钦设奉祀官曾陈孙,依福建祖宫挑选12名道士在宫里看香火。

由此分别组成了北京灵济宫和福建灵济宫两个教团组织。

明代以前,灵济宫也有众多的二徐真人的信仰者,但多为散处民间的崇拜者,严格意义上的道士很少。

明朝永乐皇帝御旨设官奉祀和选道烧香,直接促使教团组织的组成,这是教派创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二徐真人信仰的发展和灵济道团组织的形成,北京和福建灵济宫的道士们制作了一系列的道书,如:

《徐仙真录》、《洪恩灵济真君事实》、《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宿启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午朝仪》、《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晚朝仪》、《洪恩灵济真君祈谢设醮科》、《洪恩灵济真君七政星灯仪》、《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等,这些道书均收录于《正统道藏》,是我们研究灵济道派的重要史料依据。

这些道书内容涉及灵济道派的基本教义、斋醮科仪、活动场所、教团组织、祭祀仪式等构成独立道派的基本要素;从造作时间来看,这些灵济道书大多造作于明永乐年间,且多为奉旨造作。

这也说明了灵济道派形成于明永乐年间。

此外,明代灵济道派还有一些道书散佚于民间,如《灵济宫神文志》、《灵济宫掌故》等,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道书的造作、教义体系的形成,从最主要方面标志着灵济道派的形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道派已经诞生。

  三灵济道派的发展与衰落

  1.灵济道派的发展

  曾陈孙以二徐真人的名义扶乩施药,治愈明成祖的病,这奠定了朱氏子孙敬奉二徐真人的基础,从而为灵济道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继明成祖之后,明仁宗、宣宗、英宗、宪宗都十分推崇二徐真人,“率旧循章,咸隆?

礼”[6](P527)。

正统初年,明英宗重修北京洪恩灵济宫,加封徐知证、徐知谔为“崇福洪恩真君”和“隆福洪恩真君”。

  明宪宗时,朝廷对二徐的崇奉达到了极点。

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明宪宗下令扩建北京灵济宫。

其规制为:

  正为玄都、紫府前后二殿,中为穿堂,前为轩,后殿左右为无极、通灵二殿,前后东西列威虚、明阐、显佑、高玄四殿,殿各翼以画廊,殿之前为大阐威门,旁东西有辟门二,前列碑亭四、钟鼓楼二、琉璃砖纸楼二。

又前为天枢总门,旁东西亦辟门一。

又前为山门,匾曰“洪恩灵济宫”。

旁东西亦辟门,门内列云板钟亭二、幡竿二、井亭二、门房二、神库二、厨一、法堂、道房、方丈,东西以间计总三百五十有奇。

周围缭以坚垣,以丈计长八十三又五尺、广五十七又八尺。

山门外蓬莱、阆苑二牌坊东西对峙。

南蔽高垣,延袤五十七丈许。

垣之南为灵济桃源堂,堂庑房舍若干楹,亦缭以垣。

[6](P566)

  其规模之大,远远超出前代,不能不说盛况空前。

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明宪宗加封徐知证为“九天金阙总督魁神洪恩灵济慈惠高明上帝”,徐知谔为“九天玉阙总督罡神洪恩灵济仁惠宏净上帝”,虽然封号的字数由原来的34个字减少为18个字,但神格却由“真君”升为“上帝”,二徐的神格达到无以复加的等级。

  2.灵济道派的衰落

  正所谓盛极必衰,这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无法逃避的规律。

由于灵济道派完全是在明皇室的大力扶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也就决定了灵济道派的盛衰与明皇室的扶植与否必然是紧密相连的。

由于明宪宗过分推崇二徐,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要求罢祀二徐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大臣们的一片反对声中,自明孝宗始,明皇室对二徐的崇奉热情日益减退。

失去皇室鼎力支持的灵济道派也就随之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