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815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学生版C级.doc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中考要求

考试内容

知识点

分项细目

考试目标

了解

理解

运动和力

长度测量

1.长度单位及单位换算

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3.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质量和密度

质量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2.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3.根据日常经验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知识框架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长度的测量

质量

质量

知识点睛

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µ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1)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下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比如我们还要知道n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2)按词头记忆:

记住国际单位制中带有各词头的单位与无词头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表所示),换算时由无词头单位作为过渡.如要进行与之间的换算,可由表得出:

国际单位词头

词头名称

词头符号

与无词头但未见的换算关系

以上两种方法在初学单位换算时较为适用,当对单位换算掌握得较为熟练后,便不用非得像上述两种方法那样机械地进行了.

例题精讲

【例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

A.牛顿 B.焦耳 C.米 D.千克

【例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例3】感知身边的物理﹣﹣下列估计值较正确的是(  )

A.一枝圆珠笔从课桌上掉到地上大约需2s的时间

B.一个中学生的每只脚的面积约0.4m2

C.人的密度约1g/cm3

D.一张作业本的纸的厚度约1mm

【例4】下列是一位同学测量记录的结果,正确的是(  )

A.一本字典的厚度3.5毫米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米

C.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2.4厘米 D.一根头发丝的直径7×10﹣3米

课堂检测

【课1】下列各长度单位中不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的是(  )

A.km B.m C.cm D.尺

【课2】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B.

C. D.

【课3】“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以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可能是()

A.一个人的身高 B.物理课本的长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知识点睛

知识点2.正确选择和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该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2)选择测量用具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则可选用分度值是、量程是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

例题精讲

【例1】安装窗户玻璃和窗帘时,选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应该是()

A.毫米毫米B.厘米厘米C.毫米厘米D.厘米毫米

【例2】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  )

A.测量长度时,若尺的零刻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刻线起测量

B.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量长度时,必须从尺的零刻线起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D.测量长度时,一定要估读到尺的分度值的下一位

【例3】如图所示,用一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读数是()

A.B.C.D.

【例4】如图所示,测量圆柱体截面直径,正确的是()

课堂检测

【课1】下列情况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尺是()

A.零刻线磨损的尺 B.量程比被测物体尺度小的尺

C.刻度不均匀的尺 D.分度值不是的尺

【课2】如图所示:

物体的长度是  .

知识点睛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例如,上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其中,是由刻度尺上准确测得的,为准确值;而是估读的,为估计值.由于在准确值的下一位已经为估计数字,是不准确的,所以再往下一位估计便无意义了,因此记录的结果只需一位估读值.

例题精讲

【例1】一个同学正确测得铅笔的长度是,从这个数据看,它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A.1分米 B.1厘米 C.1毫米 D.1微米

【例2】下列几个测量值中准确程度最高的是()

A.B.C.D.

【例5】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

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课堂检测

【课1】用某仪器测量某星球半径为,则所用仪器的分度值是()

A.1米B.1分米C.1厘米D.1千米

【课2】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量一个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倍,则该桌子的长度应记作,其中准确值,估计值.

【课3】某同学用某刻度尺先后四次测一物体长度如下:

,,,,那么更接近物体的长度的值是()

A.B.C.D.

【课4】某同学测定出物体的长度的三组数据分别是分米、分米、分米.求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多少?

测量中的准确值、估计值分别是多少?

本次测量的有效数字几位?

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知识点睛

知识点4.实验误差

(1)误差与错误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能够避免的.而误差是指使用正确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来想办法减小误差.

(2)误差产生的原因

误差产生原因有测量的人和测量工具两方面因素,因为产生的原因不同,误差可分为:

①系统误差:

由于实验仪器本身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实验原理不完善等产生的误差.由于系统误差,出现测量的值比真实值若偏大,每次都偏大;若偏小,每次都偏小.

②偶然误差:

由于各种因素对测量的人、测量仪器和测量物体影响而产生的误差叫偶然误差.由于偶然误差,测量值比真实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易知:

对于系统误差,可通过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办法减小误差;对于偶然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减小误差.

在初中阶段,由于实验条件及我们知识水平所限,最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对被测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时,常采用每次分别从刻度尺的不同起点开始测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测量估计位(偏大或偏小)引起的误差,另一方面可以减小由于刻度尺刻度不均匀带来的误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的公式为:

,作为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于多次测量所取的平均值仍要反映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平均值的有效数值位数应与测量值的有效位数相同.对于除不尽的数,应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确定最后一位数.

例题精讲

【例1】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读数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错误是应该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误差跟错误一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只要测量时态度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例2】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测量误差的是(  )

①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②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先后进行多次;

③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④伏安法测待测电阻的阻值.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例3】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减小人为的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用分度值小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B.多人分别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C.多种仪器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D.上述说法均不正确

【例4】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课堂检测

【课1】测量长度时,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A.刻度尺未与被测物贴紧

B.观察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

C.读数时没有考虑到刻度尺起点的选择

D.对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得不够精确

【课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

B.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C.误差不能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课3】在物理实验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对相关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其中有的是为了通过多次测量寻找规律,有的是为了通过多次测量提高精度.下面四个实验中哪些是通过多次测量寻找规律的:

①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

②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多次改变物距观察成像情况;

③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多次调节钩码的个数及位置;

④在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对应的多组数据.(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睛

知识点5.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特殊测量)

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时,常常会遇到被测物理量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这时可采用如下的测量思路进行测量.

(1)积小为大;此法在长度测量中常用于测量微小长度,如细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时,由于被测长度太小(可能比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会很不准确而导致测量错误,因此常可以采用“积累”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多匝金属丝的总直径或多张纸的总厚度,再算出一根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

此法在长度测量中常用于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如圆周长、地图上河流长等,可用纸条、软线等软材料附着在被测的弯曲物体上,正确记下始末位置,再将软材料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便是弯曲物体的长度,这样便利用“以直代曲”的替代方法,间接测出了曲线的长度.又如为测量形状不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