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800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docx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

和谐教育讲座四(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思考)

本篇分为两个版块:

一是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1、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

原平度市第九中学jks时间:

2009-04-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

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雄厚、实践价值超前,与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对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扎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研究价值。

1.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和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的哲学依据,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智力同体力相分离,工人的多种才能与兴趣受压抑的事实。

他们指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3页)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共同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命题。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而且在各种观念上也是一种全新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还把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看成是每个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并揭示了教育对于消除由于分工而造成片面发展的作用。

他们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明确了环境育人,整体优化的和谐教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体力和脑力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中指出:

决议要求把智育同体力劳动、同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对于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

(第355—356页)列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一起。

他说:

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

(《列宁选集》第4卷,第205页)

1.2、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全面发展、和谐育人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历来重视教育工作,强调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

他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教育方针,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这是我们研究和谐教育的更切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教育的方向、目的上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要求,为我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教育方针。

即: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5页)周恩来同志也指出:

德育、智育、体育这三方面是相互、相互结合的,而不是相互对立或不相关的。

(《周恩来文选》第209页)邓小平同志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质量标准时说:

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

有的。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文选》第100页)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重视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反对传统的加重课业负担的教育方法和以学生为敌的不和谐师生关系,提出了要创设和谐愉快的育人环境、促进年轻一代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同志说: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

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的。

(毛泽东:

《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学生负担问题的指示》)

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途径中,他们强调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刘少奇同志强调学用结合,他说:

当然书还是要读的,知识总是多一点好,但不能说,只要书读得多就好。

多了还要善于运用。

书读得多,理论知识多,又能运用,这才是真好。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51页)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毛泽东同志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

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46—47页)刘少奇同志也强调说:

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永远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统帅。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36页)邓小平同志一直突出强调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说:

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8页)并说:

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同上书,第328页)这为我们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中最具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三个面向是教育现代化的精辟论述,对实施和谐教育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谈到学风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指出: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的家庭,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邓小平文选》第51页)在谈到提高教师素质的问题时,他说:

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水平。

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当然教与学有相互作用。

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其中也与教师善于不善于教学生、带学生有关。

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

(同上第52页)这一精确概论,不仅为我们和谐教育的实施确立了指导思想,也为我们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出人才问题上鼓励和支持冒尖,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做到四个统一,即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为构建21世纪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1.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原理.

毛泽东同志在其哲学著作《矛盾论》中所揭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规律,是我们进行和谐教育研究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认为把教育过程中所有的客观因素(对受教育者来说),诸如教师、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学校的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操作、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集体对个体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等等,都看作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外因和必要条件。

而这些条件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因(心里内部矛盾)发展规律时,才能起作用。

学生的自身内部原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和意识倾向等等,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根据。

外因要通过内因,条件要通过根据而起作用。

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正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起决定作用这一哲学原理在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反应。

为了使外因快速高效的启动,以激发学生的内因发展变化,就必须使所有的教育因素达到最优化组合,从而引发受教育者最好的、最快的和谐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运动的原理,告诉我们关于事物普遍的规律,因此,从教育因素来说,必须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动力结构,而不是孤立地去解决某一个或某一项教育措施,也不能孤立地只去研究教的一方而忽视研究学的一方;在研究受教育者时,也不能只研究他的某一方面素质或某一素质的某一侧面,而不研究他相互的各种素质及每一素质的各个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不仅有着普遍性,而且有着特殊性,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哲学理论依据。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发展,我们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用一种办法教育。

正像优美的乐曲动听悦耳,但他们的主旋律和风格却千差万别,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像标准件一样人人相同。

他们的个性特长应当得到各自不同的良好发展。

1.4、系统论的整体功能依据.

系统论的整体功能学说,是和谐教育据之有力的理论依据之一,它是把对象视为系统来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

系统论认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实体、过程或现象,都可抽象为系统,并从明确的目的出发,以整体的、有组织有层次的观点来加以研究。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同其他系统一样具备整体功能特性。

具体表现为:

系统的整体功能不能还原为它的组成因素,也就是说教学的整体功能既不能归因于教师,也不能归因于学生,而要归因于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参与到这个过程并起作用的因素很多,除了师生之外,还有教材、教具,各种软、硬件设施,如教学场所、仪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及组织形式等。

在这样复杂的多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里,教学的整体功能应是参与教学过程的全部因素相互、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优化组合效应。

系统论的这一整体功能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原理相一致,为我们研究和谐教育模式,探索教育因素相互、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规律,以产生最佳教育动力结构效能,推动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在运用系统论整体性功能学说指导和谐教育实践时,值得强调的是:

各个动力组成部分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的教育管理(这个教育管理是广义的,包括教育领导、教育决策和对教育全过程的不断调控)。

这一机制维系着教育动力结构诸方面因素在动态中不断改进、完善、愈趋优化,因而使整个教育动力结构的功能经久不衰,不断生发新的活力,适应新的变化,推动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2、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原:

杭州十四中学董津成2007-9-3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杭州十四中学于二年前(1995年)进行了一项和谐教育模式的改革实验。

在教改实验班,我们试行了一种与传统教育有较大区别的,以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为出发点,协调学校内外教育诸因素,创设尽可能和谐完美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各种素质和健康个性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年来,和谐教育的教改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了,各方面的能力更强崐了,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家长、教师都以羡慕的眼光着教改实验班。

二年的实验,我们对和谐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实践表明,和谐教育是促进学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