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2775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材分析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另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短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短文的行文顺序,学习短文的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比较阅读法,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让学生懂得写文章时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说明的顺序、方法。

2.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遗骸(hái)   劫难(jié)   追溯(sù)

两栖(qī)骨骼(gé)衍射(yǎn)

潮汐(xī)携带(xié)地壳(qiào)

驮运(tuó)陨石(yǔn)熔化(róng)

褶皱(zhě)硅(guī)铱(yī)

鸟臀目恐龙(tú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领域:

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俯冲:

(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迹象:

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褶皱:

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潮汐:

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

劫难:

灾难;灾祸。

验证:

通过实验使得到证实;检验证实。

排斥:

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熔化:

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冰天雪地: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2.了解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阿西莫夫18岁开始创作,1941年在《理智》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主要科普作品有《基地》《新疆域》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3.写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世界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了这两篇短文。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

初读课文,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从课文注解可知,这两篇短文都选自《新疆域》一书,试探究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

《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的成因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步骤二: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划分这两篇短文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思路。

明确:

《恐龙无处不有》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7段):

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

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事实。

第二层(第4~5段):

指出南极的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

第三层(第6~7段):

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迁徙。

第三部分(第8~12段):

进一步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了每个大陆都有恐龙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13~15段):

再次聚焦远古时期南极的恐龙等生物,确证前文推理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被压扁的沙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第2~6段):

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7~11段):

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第12~17段):

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四、课堂小结

两篇短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这启示我们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写作思路,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两篇短文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

补充说明的作用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下面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这几句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明确:

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明确: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的海岸线惊人地吻合。

(2)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步骤二:

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1.“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中的“也许”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这”指的是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的结论。

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也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中的“850℃的温度下”可以换成“大约1000℃”吗?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

使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步骤三:

讨论点拨,个性表达想法

读这两篇短文,你有何感受、收获?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感受,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

(1)获得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

比如:

生物学方面,了解了恐龙生存演变的历史、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布、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地质学方面,了解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火山爆发说”“行星撞击说”,斯石英的成因、特性、分布情况,金刚石的特性等。

(2)拓宽了我的视野。

如:

“大陆漂移说”改变了我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3)似乎跟随作者做了一次科学的探险,获得了一种探索科学世界的乐趣。

(4)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的推理很严密,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学习课文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5)获得了写作的技巧,提升了写作的能力。

本文作者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深奥的道理解说得浅显易懂,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易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

同时作者的语言准确、严密、简明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值得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学习、借鉴。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阿西莫夫这两篇短文的学习,我们体会了这两篇课文所贯串的思想方法,品味了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了作者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

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参观自然博物馆或观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附: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生物学)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严谨的思维

求实的结论

 

课后反思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直白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学生能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同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