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271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doc

第一节骨盆

一、骨盆的类型:

分四种类型

(一)女型(gynecoidtype):

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前后径,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

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二)扁平型(platypelloidtype):

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

骶骨直向后翘或深弧形,骨盆浅,较常见。

(三)类人猿型(anthropoidtype):

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中骨盆和出口横径均较短,前后径长。

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

骶骨较直,骨盆深。

较少见。

(四)男型(androidtype):

骨盆入口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窄,坐骨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出口后矢状径较短。

骨盆呈漏斗形,常造成难产。

临床上所见多混合型骨盆。

骨盆的形态、大小与种族差异以及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和激素的影响。

二、骨盆平面和径线

(一)骨盆入口平面

呈横椭圆形

前:

耻骨联合上缘

两侧:

髂耻缘

后:

骶岬上缘

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

(2)入口横径:

两侧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考乐网,医师考试专业网站

(3)入口斜径:

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斜径,正常平均12.75cm。

左右各一。

(二)中骨盆平面

为骨盆最小平面。

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

2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横径:

(坐骨棘间径)。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

(三)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

底边:

坐骨结节间径。

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

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

本文来自于<考乐网。

出口平面有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

(坐骨结节间径)。

两坐骨结节前端内侧缘之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

(3)前矢状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6cm。

(4)后矢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

若出口横径短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儿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轴和骨盆倾斜度

三、骨盆与分娩相关的解剖特点:

骨盆以髂耻线为界分为——假骨盆及真骨盆。

假骨盆与产道无关,但径线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

测量假骨盆的径线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

真骨盆(骨产道)是胎儿出娩通道。

真骨盆:

骨盆入口与骨盆出口。

出口和入口之间为骨盆腔。

骨盆腔后壁:

骶骨、尾骨,坐骨、坐骨棘、坐骨切迹及其韧带。

前壁:

耻骨联合。

(1)坐骨棘肛诊或阴道诊可触及

(2)骶骨的前面凹陷形成骶窝,第1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据点。

第二节骨盆底

一、骨盆底

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

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

前部:

尿生殖三角;

后部:

肛门三角。

骨盆底由外向内分为3层。

(一)外层

浅层筋膜与肌肉:

会阴皮肤、皮下组织、会阴浅筋膜。

浅肌肉层(3对肌肉及一括约肌):

①球海绵体肌;②坐骨海绵体肌;③会阴浅横肌;④肛门外括约肌。

(二)中层

泌尿生殖膈

(三)内层

盆膈,由肛提肌、筋膜组成是支托盆内脏器的最主要成分。

肛提肌:

①耻尾肌;②髂骨肌;③坐尾肌。

肛提肌有加强盆底托力的作用。

二、会阴

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会阴体厚3~4cm,呈楔状,由皮肤、皮下脂肪,会阴中心腱联合一对肛提肌和筋膜。

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亦与此腱会合。

第三节外生殖器

一、外阴的范围和组成

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到会阴之间的组织。

外阴组成:

(一)阴阜

(二)大阴唇:

两侧大阴唇前端为子宫圆韧带终点。

特点:

皮下脂肪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受伤后易出血形成血肿。

(三)小阴唇:

富含神经末梢,非常敏感。

(四)阴蒂:

具有勃起性。

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

(五)阴道前庭:

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

1.前庭球(球海绵体)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

2.前庭大腺(巴多林腺):

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

腺管向内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正常不能触及。

当腺管口闭塞,形成囊肿或脓肿。

3.尿道口:

4.阴道口及处女膜

第四节内生殖器

一、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一)阴道:

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

特点:

横纹皱襞,伸展性大。

阴道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

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阴道壁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后穹隆最深,与盆腔最低部位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二)子宫:

1.形态:

倒置梨形,重量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

(1)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

2,成年妇女为2:

1,老人为1:

1

(2)宫体与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子宫峡部,非孕期长1cm。

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组织学内口。

(3)妊娠末期子宫峡部伸展达7~10cm→子宫下段。

2.组织结构:

宫体和宫颈的结构不同。

宫体:

子宫内膜、肌层和浆膜层(脏腹膜)。

(1)子宫内膜:

功能层和基底层。

肌层由平滑肌束及弹力纤维组成,肌束外纵,内环,中交叉。

(2)脏层腹膜:

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道格拉斯陷凹)为盆腔最低部位。

宫颈:

长3cm

由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血管及弹力纤维构成。

(3)宫颈的特点:

①宫颈管粘膜:

单层高柱状上皮

②宫颈阴道部:

复层鳞状上皮

③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④宫颈管粘膜也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

3.子宫位置

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子宫韧带:

4对

(1)圆韧带:

维持子宫呈前倾。

(2)阔韧带:

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倒。

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

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宫颈横韧带):

固定宫颈位置,保持子宫不致下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

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上述韧带、骨盆底肌和筋膜薄弱或受损伤,可导致子宫脱垂。

(三)输卵管和卵巢

1.输卵管

(1)全长8~14cm,是精子与卵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卵由输卵管向子宫腔运行。

按输卵管的形态可分为4部分:

(2)间质部

(3)峡部

(4)壶腹部

(5)漏斗部或伞部,游离端呈漏斗状,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壁粘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覆盖。

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和粘膜上皮细胞受性激素的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2.卵巢

(1)产生卵子及性激素,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3cm×1cm大,重5~6g。

(2)骨盆漏斗韧带

(3)卵巢固有韧带

卵巢表面无腹膜,有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生发上皮。

皮质与髓质:

皮质在外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髓质内无卵泡。

二、内生殖器与临近器官的关系

(一)尿道:

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接近阴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二)膀胱:

其大小、形状可因其充盈状态及临近器官的情况而变化。

(三)输尿管:

分腰段,盆段。

盆段输尿管在宫颈部外侧约2cm处,在子宫动脉下方与之交叉,经阴道侧穹隆顶端绕向前内方,穿越主韧带前方的输尿管隧道,进入膀胱底。

(四)直肠:

妇科手术及分娩处理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肛管、直肠。

(五)阑尾:

妇女患阑尾炎时有可能累及子宫附件,应注意鉴别诊断。

妊娠期阑尾位置可随妊娠月份增加而向上外方移位。

第五节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和淋巴

一、盆腔血管来源与分支

(一)动脉

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1.卵巢动脉:

右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分出,左侧可来自左肾动脉,左卵巢静脉回流至左肾静脉。

2.子宫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的分支,在子宫颈外侧约2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

3.阴道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阴道上段由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供应,中段由阴道动脉供应,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并分出4支:

①痔下动脉;②会阴动脉;③阴唇动脉;④阴蒂动脉。

(二)静脉

盆腔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容易蔓延。

卵巢静脉出卵巢门后形成静脉丛,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女性从新生儿到老年,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

按年龄划分为几个时期: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

三、幼年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称幼年期。

在10岁以前,身体持续发育,但生殖器仍为幼稚型,约10岁起,卵巢中开始有少量卵泡发育,但仍不到成熟阶段,女性特征开始出现。

四、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生理特点:

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形成,出现月经。

1.全身发育: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全身成长迅速,逐步向成熟过渡。

2.生殖器官的发育:

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增加,内、外生殖器有明显变化(第一性征)。

3.第二性征:

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部的皮下脂肪增多,显现女性特有的体态。

4.月经来潮:

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卵巢功能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无一定规律,经逐步调整才能接近正常。

五、性成熟期(生育期)。

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时期。

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逐渐成熟,持续约30年。

在性成熟期,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改变。

六、更年期

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向衰退过渡的时期。

突出的表现为经量减少,最后绝经。

一般发生在45~52岁。

此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及排卵。

七、老年期

此期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老化。

由于衰老,性激素减少,易致代谢紊乱。

第二节月经

一、月经生理

(一)月经的定义: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

(二)月经初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

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

(三)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从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

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日。

提前或延后5日左右属正常范围。

本文来自于<考乐网。

(四)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

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7日。

月经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

(五)月经血的特征:

呈暗红色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子宫内膜有大量的纤溶酶,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裂解为流动的降解产物。

二、经期卫生

避免性生活及游泳,保持局部卫生,注意劳逸结合。

第三节卵巢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