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132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射线检测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3.2.2焊接接头质量的评定,应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检测行业标准要求执行的相关标准满足施工图纸的要求。

4.检测人员

4.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持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评片人员必须具备

级或

级以上的资格,操作人员必须具备

级以上的检测资格。

4.2评片人员的视力应符合JB4730标准4.3.3条的规定。

5.检测时机

5.1射线检测前,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质量应经外观检查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混淆,否则表面应经修整合格后方可进行检测。

5.2具有延迟裂纹倾向材质的焊缝,射线检测应在焊后24小时后方可进行。

6.设备、胶片、增感屏

6.1射线机、观片机、黑度计等射线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6.2射线检测应使用中粒、中速工业用胶片和铅箔增感屏。

7.象质计

7.1射线检测用象质计必须符合JB4730的要求。

象质计金属丝的材料应与受检工件的材料一致或类似。

7.2象质计选择

 

象质计型号选择表表7.2

透照厚度(mm)

≥2--16

>

16--60

60

象质计

10/16

6/12

1/7

7.3象质指数的确定

射线检测时,射线底片必须显示的象质指数及最小线径必须符合7.3规定。

底片上必须显示象质指数最小线径表表7.3

要求达到的象质指数

线径(mm)

透照厚度TA(mm)

15

0.125

≤6

14

0.160

6--8

13

0.200

8--12

12

0.250

12--16

11

0.320

16--20

10

0.400

20--25

9

0.500

25--32

8

0.630

32--50

7

0.800

50--80

6

1.000

80--120

5

1.250

120--150

7.4在射线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中间一根钢丝的影象应位于底片两端1/4部位,且细丝朝外。

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象质计时,也可以放在胶片一侧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象质指数达到规定的要求。

当象质计放在胶片一侧表面上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7.5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时,象质计应在内壁每隔90º

放置一个。

7.6返修片、抽查片必须放置象质计。

8.透照方式

8.1射线检测可依据现场情况,选择纵缝透照法、环缝内透法、环缝外透法、双壁双影法和双壁单影法等五种透照方法进行透照。

8.2环缝透照时,应尽量采用中心内透法或偏心内透法进行透照。

9.几何条件

9.1射线检测时,焦距必须同时满足几何不清晰度及透照厚度比K值的要求。

F≥10fL22/3+L2

K(T’/T)≤1.1(环缝)

K(T’/T)≤1.03(纵缝)

式中:

F---------焦距;

f---------有效焦点尺寸;

L2---------从源侧工件表面到胶片距离;

K---------透照厚度比;

T’--------最大穿透厚度;

T---------工件厚度;

9.2一次透照长度应符合黑度象质指数的规定。

一次透照长度为250mm时,为保证足够的搭接,片长为300mm。

一次透照长度为300mm时,为保证足够的搭接,片长为360mm。

10.散射线的屏蔽

10.1为减少散射线的影响,检测时应采用适当的屏蔽方法限制受检部位的受照面积。

10.2为检查背散射线,可在暗盒背面帖附一个“B”的铅字标记(其高度为13mm,厚度为1.6mm)。

若在较黑的背景上出现“B”的较淡影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散射线进行屏蔽,并将该底片进行重照。

如在较淡的背景上出现“B”的较黑的影象时,则不作为该底片判废的依据。

11.标记

11.1定位标记

11.1.1定位标记包括:

搭接标记(↑),中心标记(↑→),有效长度标记(↑)三种。

11.1.2对全部射线照相的工件(γ射线检测时除外),应使用标尺带。

返修片、重照片也应放标尺带,以保证与原透照片有良好的可比性。

11.1.3标尺带应放置在容器上,并做出永久标记,标尺带位置应在布片图上标出。

11.1.4局部照相时不用标尺带,但必须使用搭接标记,以判明底片的有效长度,并应做好永久性标记。

11.2识别标记

11.2.1识别标记包括:

产品编号、焊缝编号、焊工号、底片顺序号、透照日期、母材厚度及返修标记R1、R2……(数字代表返修次数)。

11.3标记位置

11.3.1各种标记摆放整齐,且距焊缝边沿不小于5mm。

11.3.2标记的摆放位置见图11.3.2所示:

产品编号焊缝编号中心标记底片顺序返修标记透照时间透照厚度

焊工号

ABCDEFG

“B”

搭接

搭接标记背散射标记象质计象质计位置标记

图12.3.2射线检测标记位置图

12.曝光参数

12.1根据设备、胶片、增感屏和其它具体条件制作或选用合适的曝光曲线,并依此确定曝光规范。

12.2为达到规定的底片黑度,曝光量应不低于15mA.min,以防止焦距和高压引起的不良影响。

12.3使用X射线进行检测时,管电压应符合JB4730图5-6“透照不同厚度材料时允许使用的最高X射线管电压”,且不大于射线机额定电压的90%。

12.4为正确选取曝光参数,每台射线机应做曝光曲线。

曝光曲线应在射线机大修或半年后进行修正或重做。

13.暗室处理

13.1显影、定影液的配制依据胶生产厂家提供的配方制。

配制水温应控制在50℃左右,不得在药液配制过程中任意缩短溶化时间,新配制的药液应在24h后使用。

13.2显影

13.2.1暗室应有有效的温度控制设备,以保证显影效果。

相应温度控制在20±

2℃。

13.2.2显影时间应控制在4—8min。

对曝光量不合适的胶片不得通过改变显影时间的方式,以达到标准黑度的要求。

13.2.3显影过程中应不时将胶片作垂直方向的上下移动,以使胶片显影均匀,并避免胶片之间的相互粘结。

13.3停影

13.3.1在显影结束后,将胶片浸入3%醋酸停影液约30s,以中和遗留在胶片中的显影液。

如果不能使用停影液,则可在清水中将胶片强力抖动,进行漂洗2—3min。

13.4定影

13.4.1定影温度一般控制在20±

4℃。

13.4.2为保证均匀而快速的定影,胶片在浸入定影液及在第1min末时,要作上下均匀的移动约10s左右,然后浸泡到定影结束(其时间至少为达到底片透明所需时间的两倍)。

13.4.3在新鲜的定影液中,定影时间一般应不超过15min。

13.5药液的补充和更换

13.5.1显影液每次添加的补充液应不超过总体积的2%,当使用的补充液为原显影液数量的2倍时,药液应废弃。

在不使用补充液时,显影液应根据温度和季节的变化及时更换。

13.5.2定影时间延长到新定影液所需时间的两倍时,应更换新液。

13.6水洗

13.6.1定影结束后,底片应在干净、流动的水中进行清洗,水洗时间不得少于30min。

13.7干燥

13.7.1底片的干燥宜采取自然干燥法。

13.7.2为防止水迹,可将冲洗好的底片放到洗涤剂中约30s,以使水自然流下。

14.底片质量

14.1象质指数

14.1.1底片上必须显示出的象质指数及最小线径应符合表5—3的规定。

14.2底片黑度

14.2.1选择的曝光条件应使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的黑度满足14.2表的要求。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的黑度要求表14.2

射线种类

底片要求

灰雾度

X射线

1.5—3.5

≤0.3

γ射线

1.8—3.5

14.3影象识别要求

14.3.1底片上的象质计影象位置应正确,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齐全,且不掩盖受检焊缝影象。

14.3.2在焊缝上,能正确而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10mm的象质计金属丝影象,即认为是可识别的。

14.4底片不允许的假缺陷

14.4.1在底片评定区内不应有以妨碍底片评定的伪缺陷;

a.灰雾;

b.暗室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