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669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学习目标

[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由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共同构成的

2.通过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理解圈层之间、圈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地震波

二、知识梳理

海洋水:

地球上水的主体

根据地震波在不同深度①

的变化分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学法点拨

重、难点归纳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分布、特征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而出现的两个不连续面划分的。

地球内部圈层

不连续界面

深度

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面

(软流层)

平均厚度17千米

横、纵波通过;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

地震波传播速度平缓增加;铁、镍成分增加

地幔

上地幔

1000千米

下地幔

古登堡面

2900千米

地核

外核

横波消失、纵波减缓;铁、镍组成

内核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

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构成,即软流层与地面之间的部分。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

气体成分

含量

作用

干洁空气

氮(N2)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可减弱氧化作用

氧(O2)

约占21%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二氧化碳(CO2)

约占1%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O3)

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伤害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地面辐射,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大气的分层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②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热量直接来自地面,水汽、二氧化碳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降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易形成云致雨

平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②水平运动,利于高空飞行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

高层大气

密度小,存在电离层

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典型例题分析

(1)某地区近地面气温为28℃,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7千米,此时对流层顶的气温是()

A.—102℃B.—74℃C.—130℃D.—158℃

【解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就是指的对流层气温的变化幅度。

对流层顶的气温为:

28℃—0.6℃/100米×17千米×1000米=—74℃。

(1)读图1-4-1“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指导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依气温的变化情况划分层次,气温变化是因有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结合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得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各层的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1-4-1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2)A层是层,B层是层,C层是。

(3)A层气温随高度,因为;B层气温随高度,原因是。

(4)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层中运行。

(5)某波音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做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解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状况决定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情况,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变得越来越稀薄,到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大气的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

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其中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由于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都集中在该层,所以天气复杂多变,雨、雪、雾等天气现象几乎全部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气温是上部高,下部低,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中空气稀薄,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有极光现象。

答案:

(1)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2)对流平流高层大气

(3)升高而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增高

该层的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是靠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增温的

(4)ABCC(5)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四、课堂学习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不同

C.温度的变化D.厚度的变化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整个地壳B.软流层和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层D.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3.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

A.只包含岩石圈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C.指地球的地壳部分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

4.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从地壳到地心()

A.厚度越来越大B.密度越来越小

C.温度越来越高D.压力越来越小

5.关于地球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有氧气组成B.由干洁空气组成

C.由氧气和水汽组成D.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6.干洁空气中占其容积含量99%的是()

A.氧气和氮气B.氧气和水汽

C.水汽和固体杂质D.二氧化碳和水汽

7.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

8.臭氧()

①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②分部在对流层的顶部

③有杀菌消毒的作用④含量由地表到高空逐渐减少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9.成云致雨必要的物质条件是()

A.水汽和二氧化碳B.水汽和氮气

C.水汽和固体杂质D.水汽和臭氧

10.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流层厚度最大,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B.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C.平流层中有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D.高空大气非常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11.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A.距离地面近B.水汽和固体杂质多

C.对流运动旺盛D.气温垂直变化明显

12.对流层大气的增温主要靠()

A.太阳辐射B.地面反射C.大气辐射D.地面辐射

13.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该层中的氧原子可大量吸收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4.水圈的特点是

① 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② 通过不同形式的水体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③ 主要由淡水构成

④以分布于不同空间的水体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15.地球上的生物圈()

A.是地表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

C.在沙漠地区为生物真空地带D.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二、综合题

16.读图1-4-2“干洁空气的组成”,完成下列要求。

图1-4-2

(1)图中A、B所代表的大气成分分别是:

A.,B.。

(2)低层大气中,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是。

17.读图1-4-3“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问题。

图1-4-3

(1)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圈层为A,B,C。

划分这些圈层的依据是(选择题空)。

A.各层的厚度B.距地表的深度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改变D.物质组成的不同

(2)图中界面a为面,界面b为面,两者都是划分圈层的界面,起其划分依据的共同点是。

(3)简述b作为划分圈层界面的原因。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学习目标

[标准]

1.运用示意图中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的类型、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3.通过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知识梳理

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三、学法点拨

重、难点归纳

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①岩石及其作用

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②岩石的组成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90多种,含量差别大,分布不均匀。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④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

地壳变动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的分类。

地质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

③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的概念及其与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的区别。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④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和风化地貌。

流水和风力作用

典型例题分析

1.读图2-3-1(图中由甲到乙四种岩层形成是由老到新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指导

本图为地形剖面图,要根据题目中所述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缺失岩层的位置,通过恢复缺失岩层判断地质构造。

图2-3-1

(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图中褶曲形态:

甲地是,乙地是;

(2)如果在图中A岩层发现煤层,在甲地钻孔,是否能挖到煤,原因是。

【解析】

本题图示中的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已经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较为平坦的地表,因此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依据图示中所给的信息,即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甲地岩层是中心老,两翼新,而乙地岩层中心新,两翼老,由此判断甲地为背斜,乙地为向斜,由于甲地岩层顶部被侵蚀,因此由甲地向下钻孔,不可能再找到A岩层,也就不可能找到煤层。

答案:

(1)背斜向斜

(2)甲地不能挖到煤因为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甲地是背斜,背斜的顶部被侵蚀,因此A岩层在甲地已经缺失。

2.图2-3-2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在图中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中,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E

读图指导

该图为因果关系示意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逻辑关系。

根据箭头方向依次推断各种外力作用。

图2-3-2

【解析】

五种外力作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一过程的联系网络。

搬运作用搬运的物质是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承上与风化、侵蚀作用相连;搬运途中由于搬运动力速度降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逐渐沉积,故搬运作用又启下于沉积作用相关。

答案:

C

四、课堂学习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按其作用结果分为内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