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5926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端,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缘、毛乌素沙地腹部。

东北部、北部与伊金霍洛旗、杭锦旗接壤;

西部、西北部与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相连;

东部、南部与陕西省榆林市为邻。

全旗总面积11645.28平方公里。

黄河二级支流---白河从乌审旗乌兰特勒盖镇中部由北向南流经,过境23公里。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侵蚀模数6400吨/平方公里,是黄河主要产沙区之一。

2008年底,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6000Km2存栏牲畜209.3万头(只),水浇地381Km2,林地3166Km2,植被覆盖率65%,地区生产总值106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7241元。

1.2项目区概况

拟开展实施的白河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区位于乌审旗乌兰特勒盖镇南东7公里处,涉及乌兰特勒盖镇的巴音希里嘎查、巴音高勒嘎查、前进村。

总面积km2,水土流失km2。

1.2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形地貌是沙、滩、梁组成。

其中沙地多为半固定、流动沙丘。

滩地为下湿地,较平缓,梁地多为黄土,起伏较大。

海泼高度1249-1337m,相对高度88m,植被覆盖率5.4%,主要人工树种杨树、柳树,自然植被有沙蒿、杨柴、条等。

1.2社会经济情况

项目区共有178户牧民,人口645人,农业劳力377个,人口密度为人/km2。

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地、林地、牧地、荒地和非生产地。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各业用地比例不合理,牧业和荒地比例过大。

项目区2008年总产值为602万元。

其中牧业产值234万元,占总产值的39%,林业产值55万元,占总产值9%,农业产值313万元,占总产值52%。

农业人均产值0.93万元,人均收入7300元。

共有大小畜3.2万头(只)。

1.3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1.3.1水土流失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包括风蚀和水蚀,水土流失面km2,占总面积%。

轻度侵蚀在面积km2,中度侵蚀面积km2,强度侵蚀面积km2,极强度侵蚀面积Km2。

分别占流失面积的%、%、%、%。

根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土壤侵蚀模数为t/km2·

a,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3.2水土保持

项目区现有水土保持措施Hm2,其中水地hm2,林地hm2,人工草地hm2,治理程度%,林草措施面积小,对整体控制水土流失作用不大。

1.4.建设目标、任务和工程规模

1.4.1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的建设,增加林草覆盖度,建立起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控制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项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善项目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群众尽快致富。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新增林草地面积hm2,占总面积的%,围栏封育治理hm2,占总面积的%。

累计治理程度达到%,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

项目区经济发展目标;

项目区各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新增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监督、监测目标;

建立健全预防监督和监测体系,坚决制止人为水土流失发生。

1.4.2建设内容、规模

乌审旗乌兰特勒盖白河上游项目区年(20-20)新增治理面积hm2,其中治理措施中;

营造水保林Hm2,封禁治理Hm2(其中补种补植面积hm2),沙障Hm2。

生态修复辅助措施中;

开发饲草料地Hm2,设置网围栏km,节水灌溉Hm2,修作业道路Km,设置标志牌个,宣传碑个。

通过“沙、水、田、林、草、路”的综合治理,形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具有沙区、牧区特点的示范项目工程。

1.4.3建设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时间为年,总投资万元,其中工程措施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林草措施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封育措施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独立费万元,占总投资的%,基本预备费万元,占总投资的%。

1.5综合效益评价

1.5.1经济效益

通过对工程建设费用及项目产出效益进行计算,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取折现率%,经济计算期取年,国民经济评价结果为:

经济内部回收率为%,经济效益费用比为,经济净现值万元,由此可见,此项目经济、可行、合理。

1.5.2生态效益

工程实施后,预期每年有效拦蓄泥沙万t,蓄水保水万m3,林草覆盖率达到%,基本能控制以风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为全面治理黄河做出贡献。

1.5.3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提高,给项目区群众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三农”问题能有效解决。

2项目区概况

2.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

2.1.1水土流失形式具有代表性

项目区地貌特征表现为流动、半固定沙丘类型,梁地、镶嵌丘间下湿滩地,其间又有季节性河流—白河干流通过,以风蚀为主,风、水复合侵蚀的水土流失形式具有本地区的代表性。

2.1.2综合治理开发具有迫切性

项目区受风大、风期的气候特点影响,流动沙丘前移速度快,丘间滩地自然植被埋压使环境恶化,打草草场缩小,进而使本来就基础很薄弱的牧业受到极大威胁,所以在此实施饲草料地开发、加强棚圈设施等系列开发建设,对改善自然环境,逐步增加牧民收入就显得十分迫切。

2.1.3社会基础条件有利

乌审旗政府从八十年代开展重点建设工程以来,一贯十分关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以极大支持,因此有了二十多年连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生态重点工程的良好局面。

加之在本项目外业调查中,从当地干部、群众表现出的热情与渴望中看出,参与的意识强烈、积极性高,所以社会基础条件有利。

2.2项目区选定及布局

乌兰特勒盖镇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

08′,北纬38°

48′/。

海拔1100—1400m。

南北长约45Km,东西宽约78Km,土地总面积1139Km2。

属黄水系,流域面积km2。

项目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8°

15′,北纬39°

55′,海拔1187M,南北长23Km,东西宽21Km,总面积683Km2。

属白河上游,为黄河的二级支流,是季节性多沙粗沙河流,雨季河面宽5--20M,下切深0.5—1.5M,两岸形成的小沟道呈树枝状分布。

2.3自然条件

2.3.1地质、地貌

项目区地质地貌与全旗有同样的特性,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大部分为风积地貌,各类沙丘覆盖在各类地形之上。

沙丘、滩地、梁地彼此镶嵌,“梁滩相间,沙甸结合”呈现毛乌素沙地特有的自然景观。

出露地层较简单,除第四系广布外,仅出露白垩系下统志丹群第三段。

个别地方地质队施工时揭露了白垩系下统志丹群第二段及侏罗系中——上统安定直罗组。

构造体系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两个构造体系的重接复合。

一方面,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最西部的第三沉降带中,以阴山构造带与北部的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分开,以秦岭构造带与南部的四川盆地分开;

另一方面,鄂尔多斯盆地也是祁(祁连山)吕(吕梁山)贺(贺兰山)山字型构造的东侧马蹄形盾地。

鄂尔多斯盆地正是这两个构造体系中构造形迹相对微弱的地块。

所以在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组成部分之一的乌审旗内岩层褶皱、断裂层、节理、劈理等地质构造现象很不发育。

地层产状近于水平,未见火成岩活动。

项目区范围地质结构简单。

2.3.2土壤、植被

一、土壤

项目区内土壤情况与全旗同样,主要为固定沙丘风沙土。

固定沙丘风沙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第三纪、白垩系砂岩、砂砾岩风化吹扬堆积物以及古风成沙和河湖沉积物,在大风的作用下再次堆积而形成,有机质含量0.8668%,全氮含量0.0624%,速效磷含量2.8ppm,速效钾含量81ppm,PH值8—8.5;

质地松软,极宜垦植。

二、植被

项目区内植被分布与全旗无大差别,属于干旱草原植被类型,主体组成是沙生植被、草甸植被等隐域性植被。

其特点是组成复杂、草种较多。

自然植被覆盖度20%-30%,植物种类繁多。

天然植被主要有沙蒿、柠条、沙米等,人工树种有杨树、柳树、沙柳、樟子松、羊柴等,人工种草多为沙打旺、草木栖、苜蓿。

上述人工植被种类均可在项目实施时开发利用。

2.3.3气候、水文

项目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干旱、风大沙多、降雨量少而变率大、保证率低,夏季炎热而短促,冬季漫长而寒冷,大陆度70%。

其特征与全旗同样。

一、气候水文特征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60.4mm,降水年际变化大,丰水年降水量最多可达634.1mm(1964年),枯水年降水量最少仅有132.9mm(1965年),前者是后者的4.77倍。

降水量不仅年际变化大,而且年内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冬春季降水稀少,夏秋季降水集中,6—9月份降水量多年平均274.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6.28%。

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1日最大降水量192.2mm(1959年8月3日),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3.33%,所以很容易形成水土流失。

多年平均气温6.7℃,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0.5℃,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1.8℃;

年平均气温最高16.4℃,最低-0.5℃。

极端最高气温36.9℃(1976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33.1℃(1971年1月22日),≥10℃积温3027.7℃。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076.5小时。

多年平均无霜期177天,最长无霜期1980年222天,最短无霜期1977年133天。

早霜最早出现日为9月15日(1974年),最晚出现日为11月2日(1980年),两者相差49天;

晚霜最早结束日为3月21日(1973年),晚霜最迟结束日为5月14日(1977年),两者相差55天。

项目区多年平均蒸发量2591.0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19倍。

5—6月份的蒸发量838.8mm,占年蒸发量的32.37%;

12—1月份的蒸发量为110.5mm,占年蒸发量的4.26%。

水资源对农作物和林草措施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的供应程度,采用张宝垄干燥度来表示,张宝垄干燥度公式为:

式中:

K—干燥度

E—≥10℃积温

R—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相应的降水量

当K值>1时,表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分感到不足,本项目区≥10℃积温3027.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相应的降水量为315.8mm,由此计算出K=1.53,应采取灌溉措施以补充水分。

灾害性天气有:

干旱:

据22年资料统计,有春旱的年份占总年份的73%,夏旱的年份占36%,春夏连旱的占27%,降水量最少时仅有132.9mm(1965年)。

严重的干旱往往使草场不能按时返青,夏季草场一片枯黄,甚至连沙蒿也成片死亡,水生植物消隐。

农作物因干旱不能及时下种,造成颗粒无收,成为灾年,因此有十年九旱之说。

干旱是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风沙:

大风与沙暴常相伴出现,尤以春季最多。

多年平均≥8级的大风日数29.2天,最多可达54天;

主风向冬春季为西、北风,夏、秋季为南风,多年平均沙暴日数20.9天,最多可达34天(1965年)。

多年平均风速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