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258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报告.doc

目录

前言 1

1 概 况 1

1.1 位置、面积 1

1.2 地质、地貌 1

1.3气候 2

1.4 土壤、土质 3

1.5 河流、水系 3

1.6 社会经济 5

2 水资源评价 8

2.1水资源利用分区 8

2.2 降水资源 8

2.3 地表水资源 8

2.4 地下水资源 13

2.5 水资源总量 19

2.6 水质 19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回顾 21

3.2 供水现状 23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8

4规划原则及规划水平年 29

4.1 总体思路 29

4.2 指导思想 29

4.3 开发利用目标 29

4.4 规划原则 30

4.5 规划水平年 30

4.6 规划依据 30

5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 32

5.1 节水规划与节水潜力分析 32

5.2 各部门需水量预测 35

5.3 不同水平年的总需水量 43

6水源工程规划 46

6.1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46

6.2 水资源总体规划布局 46

6.3 近期供水工程规划 49

6.4 远期供水水源工程规划 64

7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6

7.1 可供水量预测的原则和方法 66

7.2 可供水量 66

7.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67

7.4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9

8老市区、新区和工业带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 70

8.1 老市区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 70

8.2 新区及工业带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供需平衡 73

9 水资源保护规划 77

9.1 水环境现状 77

9.2 水功能区划分 77

9.3 水资源保护规划 79

9.4 铜川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80

10 结论与建议 83

10.1 摘要 83

10.2 结论 86

10.3 意见和建议 87

附件1:

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

附件2:

陕西省计划委员会文件

附件3:

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华能铜川电厂4×300MW工程用水问题的复函

62

前言

铜川市地处陕西省中部,位于关中盆地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总土地面积3882km2,总人口83.2万人。

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60.82亿元。

铜川历史悠久、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矿产丰富,水泥配料、黄土及耐火材料居全省第一位,陶瓷粘土、铝土矿居第二位,水泥石灰岩居第三位,煤田面积522km2,煤炭产量占全省的1/3。

铜川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基地,新兴的铝冶炼、陶瓷、苹果、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铜川市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工业项目落户铜川,为铜川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省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铜川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发展铝电,带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重点也转向条件较好的新区及工业带,成为全市经济重心。

铜川经济发展的这一战略部署,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科学管理水资源成为支撑铜川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铜川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优化调度,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铜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根据建设重点转向新区及工业带,产业结构新的调整等新的情况,我们收集查阅大量的资料,组织细致调查研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计算,重点进行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编制出了《铜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

本次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对铜川市2010年(近期)及2020年(远期)的需水进行了科学预测,按照近期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水资源潜力,远期实现区外调水的指导思想,规划了全市近、远期水源工程,以保证全市重大项目及城市供水为目标,合理布局,优化调配水资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为全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供决策参考。

1 概 况

1.1 位置、面积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08°35′~109°29′,北纬34°48′~35°35′之间,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地。

东和东南与渭南市的蒲城、白水、富平接壤,西和西南与咸阳市的旬邑、淳化、三原毗邻,北部同延安的黄陵、洛川相连,总面积3882km2。

1.2 地质、地貌

铜川地处鄂尔多斯地台与渭河断陷盆地的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南缘的残原区,横跨两个地质构造单元。

地貌复杂多样,山、川、原、梁、峁、台塬、沟谷、河川均有分布。

境内山峦纵横,峪谷相嶂,台塬广布,梁峁交错。

纵观全境,大致可分为五个地貌区:

1.2.1西部子午岭山地区

该区以子午岭南部的乔山山脊与淳化、旬邑县为界,山势北高南低,海拨1300~1700m,最高峰庙山1734.2m。

包括照金、柳林、瑶曲、金锁关、玉华、哭泉、云梦等乡镇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石柱、演池、棋盘等乡镇的部分地区,面积154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9.8%。

该区河谷梁峁、悬崖绝壁、瀑布溪流多有分布。

主脊地带梢林灌丛茂密,表面侵蚀较微;支梁地带植被覆盖率低;中山地区多为荒山秃岭,侵蚀、剥蚀强烈。

1.2.2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

该区地处陕北高原南部,与黄陵、洛川、白水等县相连,海拔多在1000~1200m之间,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范围包括太安、彭镇、五里镇等乡镇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哭泉、棋盘、雷原等乡的部分地区。

南北狭窄,东西较长,面积102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6.4%。

黄土塬为该区的地貌主体,植被破坏殆尽,黄土裸露,风化严重,沟谷松散物丰富,泥石流、泻流、滑坡比较普遍。

1.2.3中部黄土残原沟壑区

该区在渭北北山以北、乔山东南的山间盆地之中,呈东北至西南向展布,海拨900~1250m。

包括高楼河、阿庄、红土、印台、王益、王家河、演池、关庄、石柱、小丘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面积85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

地势中部高,两端低,地形波状起伏,沟谷密布,地面支离破碎,原梁和沟壑面积比例为6:

4,沟谷切割深度为100~200m,谷坡陡峻,沟谷较宽,普遍发育有二、三阶地。

1.2.4东南部渭北北山地区

该区在渭北北山主脊北部,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南缘翘起地带,海拨高度900~1500m。

包括孙原、黄堡、陈炉、红土、广阳、高楼河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面积221.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7%。

地貌由一系列较微起伏的黄土覆盖的中低山与丘陵组合而成,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1.2.5南部川原区

该区主要在耀县南部,黄土台原广布,河谷平原镶嵌。

地质构造为渭河断陷盆地的一部分,堆积有巨厚的松散沉积层,地表为黄土所覆盖。

范围包括孙原、寺沟、下高埝、董家河、坡头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235.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1%。

海拔650~850m。

地面比较完整,以平坦宽广的黄土台原和宽阔的河谷平原地貌为主。

1.3气候

铜川市地处渭北旱原,系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特征基本介于两地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雨量较多,温度偏低,地区差异明显,灾害比较频繁。

可分为三个气候区:

南部台原温暖半干旱气候区;中、东部残原温和半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山地温凉湿润气候区。

铜川光能源丰富,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25.8~127.6千卡/cm2。

年内各季分布不均,秋冬较弱,春夏较强,12月份最弱,6月最强。

年平均日照数为2345.7~2412.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54%。

西北部山区日照时间最长。

年平均气温为8.9~12.3℃,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气温的特点是: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夏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气温日差较大,昼夜温差大。

铜川多年平均降水在555.8~709.3mm之间,但各地方差异较大。

台塬区为555.8mm,残塬区为589.2mm,山区为709.3mm。

铜川白天多东南风,晚间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2~3.1m/s,残原区风速较小,山区风速较大;春季风速最大,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小。

铜川的无霜期为200~228天,由南向北递减。

1.4 土壤、土质

铜川市土壤分为9个土类、15个亚类、25个土属、73个土种。

各土类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

褐土为53.72%,黄绵土为30.3%,黑垆土为4.32%,新积土为2.02%,搂土为1.52%,潮土为0.06%,水稻土为0.03%;紫色土为0.02%。

其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黄绵土;山间河谷地多为沙壤质新积土、砂砾质新积土、壤质新积土、冲积型潮土、洪积型潮土、冲积型湿潮土;梁峁残原分布着白墡土、红粘土;原区分布着黑垆土、搂土;土石山地分布着砂砾岩褐土性土、泥质岩褐土性土。

铜川的土壤土质属微碱性,不仅适合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固氮菌类活动,能够增加固氮能力。

1.5 河流、水系

铜川山高沟深,河沟密布。

河流均是源头或上游,其特点是:

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涨落。

铜川境内的河流分为石川河和洛河两个水系。

石川河水系流域面积2236km2,流域面积10km2以上的支流67条,主要河流有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浊峪河、清峪河、赵老峪河等。

北洛河水系流域面积1646km2,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支流78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河、青河、五里镇河、雷原河等。

1.5.1 石川河水系

石川河水系以沮河最长,漆水河次之,两河于耀州区城南1.5km的岔口处交汇,始称石川河,流入富平,至临潼县交口镇入渭河。

漆水河发源于凤凰山东的崾岘梁下,横贯铜川市南北,全长64.2km,流域面积797km2,其中境内面积773.46km2,平均比降11‰,多年平均流量1.25m3/s,土壤侵蚀模数283lt/km2·a,为中度水土流失区。

中下游两岸为川道,是全市粮食与蔬菜的主要基地。

主要支流有:

马杓沟、雷家沟、史家河、小河沟、王家河、新川沟和红岩沟等7条。

沮河发源于耀州区西北的长蛇岭、老爷岭一带,由大坡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汇成,向东南流经瑶曲、庙湾、柳林、安里、稠桑、寺沟、城关等乡镇,从长度和流量上都可列为铜川市第一大河。

全河长77km,流域总面积915km2,其中铜川境内流域面积878.5km2,平均比降13‰,中下游川道土地平坦,农业发达。

赵氏河系石川河一级支流,上游由吕村河、陈村河组成,于耀州区双岔河汇流后始称赵氏河,流经耀州区玉皇阁等村,在陈家坪流入富平县。

流域总面积224.1km2,河流全长77.1km。

铜川市境内长63km,境内流域面积224.1km2,河床平均比降17‰。

主要支流有陈村河和吕村河。

浊峪河发源于耀州区小丘镇北安沟一带,流经坡头镇上楼、兰家等村,于屯里村南流入三原县。

河全长72km,铜川市境内长22km;流域总面积252km2,境内流域面积75.21km2,河床平均比降17‰。

主要支流有南嘴里等。

清峪河发源于耀州区照金镇西北的店里附近,流向东南,经高尔原、前嘴子、底石河、洪水镇、冯村、樊家河等村。

全长62.7km,铜川市境内长41km;流域总面积395.3km2,境内流域面积206km2,河床平均比降13‰。

主要支流有兰川河、照金河、前嘴河等。

铜川市石川河支流单元主要河流特征值表

表1-1

1.5.2 北洛河水系

北洛河为铜川市过境河流,过境段长35km,两侧全系深山峡谷,河水位底,利用条件差。

北洛河水系在铜川境内的主要河流有:

青河、五里镇河、雷原河、白水河。

青河是北洛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铜川市印台区玉华镇玉华村,出境后在黄陵县汇入沮河。

境内流域面积329km2,境内河长51.5km,河床比降13.6‰。

主要支流有西河、玉华川、山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