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545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临沧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临沧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5题,共140分)

1.阅读下图“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该图表明

①封国主要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周文化扩展至黄河中下游④姬姓贵族均分封在边远地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晋、卫、宋、鲁、齐、燕等诸侯国,其中卫、宋、鲁、齐、燕都在政治中心东部,①正确。

图示显示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无法推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②。

晋、卫、宋、鲁、齐、燕等诸侯国的位置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故周文化扩展至黄河中下游,③正确。

晋、卫、鲁都是姬姓诸侯国,地处中原地区,而燕国则处偏远地区,排除④。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的地理位置等相关意思,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到答案。

2.《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

“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又说: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据此可知当时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答案】D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关键信息“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3.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

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据此可知汉初

A.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B.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C.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D.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和“反似贬逐”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汉初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所以本题选B。

“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说“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违背了材料的意思,可排除A;材料中的“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说明郡县制得以推行,可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4.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祟儒尊孔”的国策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答案】D

点睛:

材料“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5.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

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人资本主义市场

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答案】D

【解析】司法主权是国家五大主权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破坏。

由材料“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可见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故选D。

材料体现不出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的信息,排除C。

6.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

“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答案】A

【解析】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体现了当时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A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材料中没有体现戊戌变法,故D项排除。

点睛:

对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7.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

“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

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

这表明

A.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B.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

C.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D.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利导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12至1927政府倡导使用阳历,但民间以使用阴历为主;根据1936年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可知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需要顺应民众生活,应该因势利导,故D项正确。

民间使用阴历,不能说明是保守主义,更不能推断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排除A。

民间使用阴历不能说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不能体现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排除B。

题干只是强调政府对使用阴历的前后政策的变化,与城乡之间习俗变迁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8.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夾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错误;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C正确,D错误。

9.孟子指出天子可以讨伐诸侯,同等级的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仁政B.徳治C.守礼D.非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天子可以讨伐诸侯”体现的是天子维护等级名分制度;“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体现的是诸侯不能僭越礼;故可知孟子主张守礼,C项正确。

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用德去教化百姓,而是主张守礼,排除B。

非攻是墨子的主张,与孟子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天子可以讨伐诸侯”“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等意思,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表明

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琴者,禁也”“以琴正心”体现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是因为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A项正确。

题干信息强调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与时代精神无关,排除B。

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题干体现弹琴的儒者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而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琴者,禁也”“以琴正心”等信息的意思。

11.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这反映出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这一信息反映了元代文人对功名富贵的不屑,希望通过隐逸山林和寻仙问道来摆脱现实中的痛苦。

C项的说法与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一致的,本题应选C。

A、B、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12.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

但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的紧张与铜原料的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B.研究者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C.历史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共识D.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

【答案】D

【解析】材料“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与“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表明,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针对史学结论出现争鸣,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误在“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3.材料一在近代,欧洲一些文化哲学大师曾鄙视中国文化。

黑格尔就把中国哲学排斥于哲学之外;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中国哲学是背离时代潮流的。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自不必说,就连中国文人也难以抵挡这股潮流。

胡适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感慨中国处处不如人;鲁迅则剖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

材料二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

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研究发现,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

——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鄙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变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及原因,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

【答案】

(1)原因:

近代西方部分学者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西方冲突中,中国处于劣势地位;进化论宣扬自然选择的淘汰机制,为当时西方鄙视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2)变化:

从否定到肯定;从鄙视到景仰(1分)。

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宗教神权、反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

原因:

欧洲割据动荡,人们渴望和平发展;欧洲饱受神权和王权压迫,期盼身心解放。

根据: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强调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从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鄙视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及原因等方面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