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431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1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司郑重承诺:

如我司有幸中标,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完全按业主的要求高效、优质、安全、文明地完成招标文件规定的工程任务。

B.第1章工程概况及工程难点

§

1.1工程概况

广州双子塔西塔,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中轴线、花城大道南侧、珠江大道西侧。

拟建一栋超高层塔楼和裙楼。

场地用地面积31084.96㎡,建筑面积约334140㎡(其中塔楼约213143㎡、地下约112900㎡),屋顶高约390m(地上102层、地下4层)、构架高约400m(裙楼9~17层、高40~80米)、塔楼与裙房两部分独立结构。

塔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外围为钢架结构;

设4层地下室,地下室深达20米;

拟采用桩基础或基坑底部筏型基础。

拟建物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本次招标范围为西塔项目基础及地下室底板工程部分。

1.2工程地质情况

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原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现场地已平整,钻探施工过程中局部为临建建筑物(西侧建筑和地铁施工工棚)和场地内堆放的建筑用钢架构件。

地面标高7.35~8.75米。

2地层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根据钻孔揭露,本场地由第四系覆盖层和白垩系基岩组成,第四系覆盖层由人工填土(Qm1)、冲积层(Qa1)(包括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中砂、粗砂)、残积层(Qe1)(粉质粘土)组成;

白垩系基岩由泥质粉砂岩和局部粗砂岩、砾岩组成。

现由上往下分述如下:

第四系人工填土(Qm1)(层号1)

(1-1)杂填土

褐灰色,由粉质粘土、碎石和生活垃圾组成,碎石含量占5~50%不等、直径1-15㎝不等。

稍湿,松散。

分布在ZK18、ZK25、ZK31、ZK32、ZK38、ZK46、ZK64、ZK77、ZK81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2.50米,见于ZK46号孔;

最厚处为5.70米,见于ZK77号孔,平均厚度为3.39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8.75米,见于ZK77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7.66米,见于ZK32号孔,平均标高为8.18米。

(1-2)素填土

褐灰色,由粉质粘土和碎石组成,碎石含量占5~40%不等,稍湿,松散。

分布在ZK1~ZK17、ZK19~ZK24、ZK26、ZK27~ZK30、ZK33~ZK37、ZK39~ZK45、ZK47~ZK63、ZK65~ZK76、ZK78~ZK80、ZK82~ZK87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7米,见于ZK41号孔;

最厚处为5.15米,见于ZK8号孔,平均厚度为3.10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8.75米,见于ZK79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7.35米,见于ZK30号孔,平均标高为8.12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2次,实测击数4~9击,平均击数6.5击。

第四系冲积层(Qa1)(层号2)

(2-1)淤泥质土

灰黑色,饱和,软塑,局部夹少量粉细砂粒。

分布在ZK2~ZK7、ZK9、ZK14、ZK27、ZK28、ZK33、ZK35、ZK37、ZK39、ZK41~ZK44、ZK46~ZK48、ZK52、ZK55、ZK56、ZK63、ZK67、ZK69、ZK71、ZK75、ZK81、ZK82、ZK86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50米,见于ZK44号孔;

最厚处为2.90米,见于ZK52号孔,平均厚度为1.29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6.76米,见于ZK41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3.89米,见于ZK43号孔,平均标高为5.51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12次,实测击数2~3击,平均击数2.4击,标准值为2.1击。

(2-2)粘土

砖红、黄白色,稍湿,可~硬塑。

主要颗粒成分为粘粒。

分布在ZK24、ZK31、ZK45、ZK47、ZK69、ZK80、ZK85、ZK87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1.45米,见于ZK47号孔;

最厚处为4.40米,见于ZK85号孔,平均厚度为2.78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5.61米,见于ZK31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2.72米,见于ZK69号孔,平均标高为4.74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10次,实测击数9~18击,平均击数15.6击,标准值为13.8击。

(2-3)粉质粘土

灰白色,局部黄白色、砖红色,稍湿,可塑,局部硬塑。

分布在ZK1~ZK5、ZK7~ZK23、ZK25~ZK27、ZK29、ZK30、ZK32~ZK41、ZK46~ZK48、ZK52~ZK56、ZK61~ZK63、ZK66~ZK68、ZK70~ZK74、ZK76~ZK79、ZK82~ZK84、ZK86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50米,见于ZK22号孔;

最厚处为5.40米,见于ZK19号孔,平均厚度为2.79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6.60米,见于ZK78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2.42米,见于ZK52号孔,平均标高为4.53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50次,可塑粉质粘土实测击数6~15、平均击数9.6、标准值为8.9。

局部硬塑实测击数16~19击、平均击数17.0击,标准值为16.4击。

(2-4)粉土

灰白色,饱和,稍密,含约3-5%粘粒。

分布在ZK3、ZK10、ZK11、ZK14、ZK16、ZK21~ZK24、ZK26、ZK28、ZK32、ZK39、ZK48、ZK64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50米,见于ZK48号孔;

最厚处为3.45米,见于ZK28号孔,平均厚度为1.66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5.50米,见于ZK28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0.45米,见于ZK23号孔,平均标高为2.62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11次,实测击数6~9击,平均击数7.9击,标准值为7.3击。

(2-5)中砂

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局部含5-10%粘粒。

分布在ZK9、ZK12、ZK16、ZK31、ZK32、ZK34、ZK40、ZK48、ZK56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75米,见于ZK48号孔;

最厚处为2.75米,见于ZK9号孔,平均厚度为1.71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4.13米,见于ZK12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0.90米,见于ZK16号孔,平均标高为2.17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6次,实测击数8~14击,平均击数10.3击,标准值为8.2击。

(2-6)粗砂

灰白色,饱和,松散,含5-10%粘粒。

仅分布在ZK6、ZK13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1.90米,见于ZK13号孔;

最厚处为2.20米,见于ZK6号孔,平均厚度为2.05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4.60米,见于ZK13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4.49米,见于ZK6号孔,平均标高为4.54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2次,平均击数9.5击。

第四系残积层(Qe1)(层号3)

(3-1)粉质粘土

红褐色,稍湿,可塑,为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土。

分布在ZK1、ZK2、ZK4、ZK7、ZK8、ZK11、ZK13、ZK15、ZK37、ZK18、ZK25、ZK36、ZK42、ZK44、ZK45、ZK48、ZK50~ZK53、ZK57~ZK59、ZK61、ZK62、ZK64、ZK68~ZK70、ZK72、ZK77~ZK79、ZK84~ZK86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1.10米,见于ZK79号孔;

最厚处为8.30米,见于ZK69号孔,平均厚度为3.32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5.10米,见于ZK42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0.02米,见于ZK4号孔,平均标高为1.85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40次,实测击数6~15击,平均击数11.2击,标准值为10.4击。

(3-2)粉质粘土

红褐色,稍湿,硬塑,为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土。

分布在ZK1~ZK3、ZK5、ZK6、ZK12、ZK13、ZK21、ZK25、ZK30、ZK32、ZK35、ZK40、ZK41、ZK44、ZK47、ZK49~ZK53、ZK56、ZK58~ZK61、ZK63、ZK66~ZK68、ZK70~ZK76、ZK78~ZK80、ZK83、ZK87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75米,见于ZK47号孔;

最厚处为9.35米,见于ZK60号孔,平均厚度为3.58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4.21米,见于ZK49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3.30米,见于ZK78号孔,平均标高为0.32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37次,实测击数16~29击,平均击数21.0击,标准值为19.8击。

白垩系基岩层(K)(层号4)

白垩系基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局部地段夹粗砂岩、砾岩。

按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4-1)全风化岩层、(4-2)强风化岩层、(4-3)中等风化岩层、(4-4)微风化岩层;

现分述如下:

(4-1)全分化岩层

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呈红褐色,风化很强烈,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

分布在ZK1~ZK3、ZK7~ZK12、ZK14、ZK16~ZK18、ZK20、ZK24、ZK27、ZK34、ZK35、ZK37、ZK38、ZK43、ZK44、ZK49~ZK56、ZK60、ZK62~ZK65、ZK67、ZK71、ZK73、ZK74、ZK76、ZK78、ZK80、ZK81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80米,见于ZK35号孔;

最厚处为6.50米,见于ZK54号孔,平均厚度为2.84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3.76米,见于ZK54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6.67米,见于ZK50号孔,平均标高为-1.18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35次,实测击数30~48击,平均击数36.2击,标准值为34.7击。

(4-2)强风化岩层

本层岩性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分布强风花粗砂岩。

褐红色,风化强烈,岩芯成半岩半土状,局部柱状、短柱状、块状。

岩芯手可折断,遇水易软化。

全场地分布。

最薄处为0.60米,见于ZK9号孔;

最厚处为13.85米,见于ZK55号孔,平均厚度为3.00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2.05米,见于ZK28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10.18米,见于ZK52号孔,平均标高为-8.76米。

作标准贯入试验35次,实测击数50~89击,平均击数60.8击,标准值为58.3击。

本层采取岩样5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16MPa。

(4-3)中等风化岩层

本层岩性以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分布中等风化粗砂岩(ZK27、ZK38、ZK39、ZK53)。

中等风化岩分布在ZK1~ZK3、ZK5、ZK6、ZK9~ZK12、ZK14~ZK30、ZK32~ZK46、ZK48、ZK49、ZK51~ZK56、ZK59~ZK62、ZK64、ZK65、ZK68~ZK73、ZK76、ZK77、ZK79~ZK83、ZK85、ZK87钻孔地段。

最薄处为0.60米,见于ZK3号孔;

最厚处为9.70米,见于ZK43号孔,平均厚度为2.39米。

层顶最高处标高为-0.44米,见于ZK29号孔;

层顶最低处标高为-18.44米,见于ZK54号孔,平均标高为-11.43米。

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

喝红色,风化较弱,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局部块状、饼状。

岩质较坚硬。

采取岩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