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0600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321654Word格式.docx

8、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9、完全变态是指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10、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有(蚕,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有(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蜕皮是昆虫的生长发育受到(外骨骼)的限制而发生的现象。

家蚕、蝗虫的一生要经过(5)次蜕皮。

11、能鸣叫的青蛙是(雄蛙),它的口角有一对(鸣囊)。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它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属于(变态)发育。

12、卵的结构:

(1)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

(2)卵黄表面有一盘状的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胚胎从这里开始发育;

(3)卵白也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4)卵壳和壳膜起(保护)作用。

1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其中所有鸟都要进行的过程有(求偶)、(交配)和(产卵)。

14、鸡卵的人工孵化:

(1)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2)孵化过程中要适时(翻蛋),才能确保胚胎的正常发育;

(3)孵化时间约是(21)天。

15、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16、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17、生物的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方式等。

)。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18、“转基因超级鼠”这项成果被誉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19、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0、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如人是(23)对,马是(32)对,玉米是(10)对,水稻是(12)对。

2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而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22、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说明: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24、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其原因是:

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的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25、发现性染色体的科学家是(美)国(威尔逊)。

男性染色体是(X)和(Y);

女性染色体是(X)。

在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

(1)对性染色体;

而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有(23条),精子是(22条+X或22条+Y)染色体,卵细胞是(22条+X)染色体。

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26、生物的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各种相对性状是通过(变异)产生的。

27、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有:

(1)(遗传物质的基础不同);

(2)与(环境)有关系。

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28、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

(杂交)、(太空辐射突变育种)、(转基因)等

29、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30、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隐性基因)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科学的推测:

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

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2、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3.原始地球特点:

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

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4.原始大气成分:

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5.生命起源的条件: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6.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

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7.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8.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9、多数学者认为:

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10.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7.3.2生物进化的历程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2)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

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

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3)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的过渡类型。

(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4)蛋白质分子差异

比较:

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

——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5.化石:

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例如:

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植物进化的历程:

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

动物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

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7.3.3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过度繁殖(条件)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意义: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6.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7、“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点:

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病原体:

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8.1.2免疫与计划免疫

1、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其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组成的。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5、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6、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

或使病原体失去活性。

有的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被体内存留的抗体近观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

如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天花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等人病好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7、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性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8.免疫:

最初含义:

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代含义: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