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0319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阴阳互根:

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6.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阴阳偏胜:

即阴偏盛、阳偏盛;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实寒证”。

11.阴阳偏衰:

即阴虚、阳虚;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2.实热证:

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13.实寒证:

面白形寒,畏寒肢冷;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沉紧;

14.虚寒证: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

15.虚热证:

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6.阴阳偏胜治疗原则:

原则“实则泻之”;

方法: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17.阴阳偏衰治疗原则:

原则“虚则补之”;

“虚热证,阳病治阴”。

“虚寒证,阴病治阳”。

18.药物阴阳属性: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热、温、辛、甘、升、浮)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生理变化)

3.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病理变化)

4.五行相悔: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5.五行相生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6.五行相克治则: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1)精的基本概念:

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概念的范畴:

先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3)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

1.气的概念:

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动力。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2.气的生成:

跟脾、肺、肾脏腑有关;

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

3.气与相关脏腑:

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相关;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4.气的运动:

称作气机;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5.脏腑之气: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

6.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7.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

气陷: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

8.气化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9.气的功能:

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气化作用

10.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1.元气:

由肾藏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生理活动)

12.宗气:

由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膻中);

生成来源: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生理功能(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

13.营气:

行于脉中而营养作用的气;

生理功能(化生血燕和营养全身)

14.卫气:

行于脉外而保卫作用的气;

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1.血的成分:

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2.血的化生相关脏腑:

脾胃心肺肾;

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

3.血的运行相关脏腑:

心肺肝脾;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

4.血的功能:

濡养营养(化神)

1.津液概念: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是津和液总称;

2.津液输布:

主要依靠肝、脾、肺、肾、三焦等脏腑;

3.津液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

3.精与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4.气随津脱的理论依据是(津能载气);

还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5.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第三章藏象

 

藏象:

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六腑生理特点:

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1)肝:

“将军之官、罢极之本”生理机能:

主疏泄主藏血;

生理特性:

刚脏肝气升发

肝主疏泄: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

肝主藏血:

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防止出血的机能;

称为“血海”;

2)心: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生理机能:

主血脉;

主神明;

阳脏火脏主通明;

3)脾:

“孤脏、后天之本”;

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

生理特性:

脾气升清喜燥恶湿

4)肺:

“相傅之官、华盖、娇脏”;

生理机能: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主宣发肃降

5)肾:

“先天之本”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主纳气

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ben)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四海:

脑为髓之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膻中为气海;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

1.胆的生理机能:

“为奇恒之腑”;

“中精之府”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2.胃的生理机能:

“太仓、水谷之海”1、受纳水谷;

2、腐熟水谷,生理特性:

胃气通降;

喜润恶燥。

3.小肠生理机能:

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4.大肠生理机能:

传化糟粕和主津。

5.膀胱生理机能:

“津液之府”“本州都之官”贮尿和排尿。

6.三焦生理机能: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孤府”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

胆、脑、髓、骨、脉、女字胞;

脑的生理机能:

“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1、主宰生命活动;

主司精神活动;

主司感觉运动;

女子胞理机能: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3.心与肝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4.心与肾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两方面。

6.肺与肝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8.肝与脾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慈互制等方面。

10.脾与肾的关系:

表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

第四章经络

1)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

2)经脉: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3)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浮络、孙络;

4)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

5)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6)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7)督脉基本机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

8)任脉基本机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

第五章体质

1.体质:

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正常体质分为: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3.九大体质:

平和质、阴寒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质(过敏质)。

第六章病因

病因四大类:

外感病因(六淫);

内伤病因(七情内伤);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饮食劳逸)

六淫概念:

“六气、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外感病邪的统称;

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病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

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泻;

易袭阳位;

2、风邪善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3.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侠湿;

4.湿邪: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1、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