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9637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杨礼赞》教案Word下载.doc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对比阅读理解法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读音频资料;

含有作者信息、散文常识、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领略过“大雪压雪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

今天我们将走进挺拔的白杨树,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白杨礼赞 茅盾)

二、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三、文本链接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2.语文知识——象征

象征指的是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通过作者对象征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出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还可以延伸表达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小组讨论、交流:

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五、课文精读

1.文章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篇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讲,首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

“实在”一词充满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

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深刻印象。

从结构上来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了文章的描述的对象——白杨,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自由朗读第2~3段,要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

黄土高原的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

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

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音。

3.课文着力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4.学生朗读第5~6段,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用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形象的特征?

作者用“力争上游”“笔直”来写白杨树,既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它力求上进的内在气质。

(2)文章是如何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的?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

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

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

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内在气质,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段话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6.第7段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连用四个“难道”的反问句,像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

四个反问排比句句法同中有异,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连贯有力,赞美之情到这里发展到了顶点,这几句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境界。

一、复习提示

上一堂课,我们由远及近地认识了白杨树,认识了它的不平凡,认识了它的质朴、坚强与挺拔。

我们还通过朗读,学习了文中饱含激情的抒情语句,领略反问排比的激昂气势。

可以说白杨树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作者究竟是在赞美树还是在歌颂人,或者是在讴歌一种精神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揭晓这个谜底吧。

二、巩固理解

1.作者怎样由白杨树自身特点联想到要象征的事物的?

由白杨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品格,联想到北方的农民;

由傲然挺立的品格,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

由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格,联想到抗日精神和意志。

2.怎样理解和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出来,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事物(白杨树)来表现某种意义。

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

北国风物,气象万千,作者挑选白杨树为描写中心,由于它的枝叶一律向上,傲挺,引起对那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于是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优秀儿女。

3.文章第7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8段是不是多余呢?

不是,第8段用抒情议论的笔调,“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

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作者所描述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于抒情议论的点染,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4.作者在篇末交代楠木,有什么作用?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表明了作者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5.本文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选取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点的?

主要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部气质以及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空旷、辽阔,外部形态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内在气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点点滴滴都显示着这种植物的不平凡。

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6.本文是怎样巧妙运用对比烘托的?

文章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大的背景,渲染了粗犷、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

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

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的比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场,对比映衬,形神兼美。

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对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三、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

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

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一开头就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写尽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漫放;

“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

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在1941年写的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

学习这篇散文时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的“形美”进而理解其“神美”,从而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那种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本文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把“白杨树”与“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对于抒情散文,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理解。

文章非常有气势,尤其第7自然段的一组排比句和每一部分起着总领作用的语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更适合高声抒情朗读,在不断的揣摩中,学生肯定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对排比、烘托手法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