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9608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7年整理]高等教育学填空题Word下载.docx

16.(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17.教育方针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18.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19.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0.(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1.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又具有客观性。

22.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23.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4.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5.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为:

德与才、身与心、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

2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7.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教育的

(基础)。

28.教育本位分为: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强调以社会为中心。

29.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他认为把(音乐)列入教育之中是为闲瑕时供精神上的享受。

30.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他人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王和军人。

31.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

3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

33.通才教育充分的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

34.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35.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称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提出。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6.英才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的精英)。

37.我国高等教育应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38.(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而(柏拉图)则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

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39.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40.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

41.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42.(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4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4.世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

(1)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2) 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3) 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4) 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45.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 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 大学和专门学院;

(3) 研究生院。

46.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

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

与此同进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

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47.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分三个层次:

(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48.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初级的专业人才);

大学和专门学院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院是培养:

(1)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或者(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2)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49.(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

学位制度是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

50.德国中世纪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代表现代学位制度的基本确立。

51.德国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研究生阶段一般只设博士学位。

52.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

53.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4.我国学位的级别分为:

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55.招生制度规定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

56.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的考试来录取新生的作法被普通采用。

57.1998年我国决定高考实行“3+X”方案。

58.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

59.职务是与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

60.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61.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62.高等教育管理构成三要素:

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高校。

63.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主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利益)关系。

64.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模式有:

中央集权型、权力分散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65.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66.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67.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

68.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其表现形式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9.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校、学院和系。

70.高等教育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7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文化和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72.复合型人才就是指要(拓宽专业口径)、(培养跨学科人才)。

7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

74.能级结构分为三个能级:

研究生院、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75.地区结构分为:

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76.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

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77.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包括:

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能教育或培训。

78.高校教师职务结构包括三种类型:

倒金字塔型、卵型、金字塔型。

79.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80.高校师生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

81.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的。

82.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83.狭义的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

(课程体系)组成。

84.专业的出现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85.专业的发展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86.(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

87.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88.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其意识包括:

(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

(国际意识)。

8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它包括: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

教学媒介包括: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90.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9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认识主体)、(大学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大学教学的对象)所决定的。

92.教学原则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93.制定高校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

94.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9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96.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4)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5)根据课程时数的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97.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

98.30学时以下的称为微型课。

99.历来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而忽略了(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这些学课构成了所谓的(“校园文化”)。

100. 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101.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02. 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

103. 学分制教学计划比起学年制教学计划来,其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

104.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

(指导文件)。

105.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06.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107.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108. 提高课程建设包括:

(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