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8793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评写作十讲(编)曹林Word文档格式.docx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缺陷,我自己的评论教学,才像曹林所批评的那样,由“帮助他人提高观点表达能力”,不觉间退缩到“帮助他人提高表达效率”这样一个“技术性”的层面上了。

因为后者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好了,那么现在由曹林,作为中国当下最出色的媒体评论人之一,从自己的写作、编辑经验和感悟出发,把上述藏在作者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习新闻评论的人,善莫大焉。

他的这本书中的案例,带着一篇评论产生之初的鲜活情境,带着新闻评论一线的生动气息,带着评论编辑岗位的判断标准,无疑与高校评论教材过于稳定乃至沉闷的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哪怕它没有后者那么严谨的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的写作经验和创造性思维,总是存在于那些新闻评论的写作者的头脑中,尤其是那些写作旺盛的头脑中。

现有新闻评论的教程,也尽可能地把那些创作着的头脑当作自己的宝贵资源。

然而,可惜的是,那些处于写作状态的头脑,却很少对写作活动本身,尤其是对写作教学活动进行持续地、全面的思考。

那些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由于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整体的传播优势,因此难以对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形成根本性的冲击,尽管后者的体系在前者看来也许不值一击。

曹林是个例外。

曹林是少数处于旺盛的写作状态之中,却同时对写作规律和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持续思考的人。

这些年来,他所提出的“批判的价值次序”见曹林:

《从造谣到黑客:

批判的价值次序》,载《拒绝伪正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等问题,以及他对评论伦理责任问题的反思,是在评论写作和编辑实践中产生的真问题,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

这是我们局限于教学环境之中所不可能产生的思想。

曹林是写作的,同时也是反思写作的,这形成了这本独特的书。

实际上,如果缺乏写作(与编辑)实践这一源头活水,就不可能(或者说,这样的可能是较少的)遇到评论写作中的真问题;

而如果缺乏理论思考能力,则不可能概括出这样的真问题,不可能对这样的问题产生敏感。

在这方面,曹林恰有自己的优势。

被人在博士论文中称作“新时评”这是陈栋在《解码新时评:

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19962006)》中使用的概念,用来与20世纪初就已经产生的“时评”概念相区别。

这本书脱胎于他的博士论文。

的这样一种写作,自上一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蓬勃发展已十多年了。

它应该在写作者中产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念和经验了。

曹林的这本书,就是这样的理念和经验。

“新时评”的写作在比以往更为开放的表达空间中,比以往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新闻评论作为观点表达实用工具的一些规律。

因此,由旺盛状态的“写作中人”拿出这样一本书来,就是把十多年来“新时评”写作的理念、经验注入新闻评论教学体系的机会。

我读此书,注意到曹林对现有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尖锐批判,在许多方面是有道理的。

当然,他的“横扫一切”之势和“烧书”之语,未免显得轻狂。

作为一名教评论的教员,我尊重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尊重同行无论是现在的同行(评论教员)还是过去的同行(评论员)的劳动,如果它们都能对他人的观点表达有所帮助的话。

一本书打不垮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只会帮助它吸收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一个曹林否定不了我们所有评论教员的辛勤劳动,只会使我们对自己的弱点更为警醒。

实际上我在这方面的态度是:

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不同角度的教学,是互补性的关系。

单一的主体、角度、资源,不可能教好这么丰富的评论写作。

这也是我对曹林这本书的基本态度。

第一讲评论的知识准备

多看新闻

大家肯定都听过一句话,叫“新闻无学”,是说新闻是一种实用文体,它只是一种实践性、经验性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就可以掌握,根本没必要设什么新闻系,还一读就是四年,把人都读傻了。

一个人只要在报社待上三周,跟几天报社采编的流程,就能学会怎么采访、怎么选题、怎么写新闻报道。

写新闻是在实践中学会的,也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多写新闻,多思考,多积累采访经验,多关注重要问题,他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

评论,特别是时事评论,本质上也属于新闻。

新闻是传播事实信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评论很多时候是通过分析作出判断,告诉你新闻背后更多的、你可能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评论,作为一种公民表达的实用文体,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学的。

写好评论,最重要的三种因素得靠自己,这是任何评论教程和专业培训所不能给你的。

我觉得,评论教育应该有两个层面的素质培训,其一是技术层面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层次是非技术层面的,思想、观念、思维等深层次、需要长期积淀和训练的方面。

当下的新闻评论教育,基本上都停留于简单的技术培训层面,怎么做标题啊、评论的语言啊、评论的结构等方面,其实这是末,而非技术层面的东西才是本,也是你能不能写好评论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章,我想说说写作技术之外三种非技术准备。

三、多看新闻

第三种非技术层面,就是要对时事新闻保持着关注的习惯,不仅仅是一般读者对新闻那样的关注,更要以一个从业者和专业者的角度去关注新闻,关注每天的国内大事和国际时事,不仅看报纸和网络,还要上网络论坛,在论坛上看报纸上看不到的内幕和行家的分析。

对时事热点要如数家珍,外行人谈起的某个热点,你起码要比别人了解得更多一点点。

比如,说起湖北省长在某年两会时与记者发生冲突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人、一个评论者,不仅要知道这件事,还要知道相关的新闻,比如周瑞金写文章对李鸿忠严厉的点名批评,中共几个元老都对此事发言了,许多新闻记者签名要求全国人大罢免李的职务,等等。

再如山西疫苗事件、福建南平的校园惨案,等等,我们要保持对时事热点的关注。

写评论的人,为什么要关注时事呢?

1培养时代感

首先,通过日常的关注,培养你的时代感,也就是对你身处的这个时代有基本的认知。

你生存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还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个时代最需要怎样的改革,最大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会表现在时事新闻中不是一两条时事新闻,而是每天的时事新闻。

了解一个社会最好的途径,就是先去观察每天的媒体都报道些什么,每天这个社会中都发生着一些什么,人们都关注什么。

通过持续地关注时事新闻,就能培养出自己的时代感,将自己融入这个时代中,在宏观上把握这个社会的基本脉络。

培养时代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你的文章有时代感。

知道你身处怎样的一个时代,你的选题,你的语言,你的观点,还有你的立场和判断,都会贴着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带着这个时代的味道和温度,而不会脱离这个时代。

2训练评论思维

其次,关注时事新闻,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评论思维。

看新闻,不仅是看新闻,还要在关注新闻的时候形成自己对新闻的看法,要在看新闻时自然地有这样的意识:

如果让我去评论这件事,我会怎么去评?

看每一条新闻的时候,其实潜意识中都会有自己的判断,都在默默地进行着评论。

比如,看到邓玉娇事件的时候,你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保持对青海地震的关注,你内心中会有对灾难的判断。

在不断关注中,渐渐会养成一种评论思维、评论思维方式。

看到了,有了表达冲动,写出来,恭喜你,你终于入门了。

3培养时事联系感

再次,关注时事新闻,可以培养你的时事联系感。

写时事评论,很多时候不是仅就一条新闻说事,而是考验一个人将不同新闻联系起来的能力,从看起来没有关系的新闻中寻找联系,从今天的这条新闻想起一个月前的另一条新闻,在比较中凸显一种观点。

由此及彼,正说反说,旁征博引,将近来一系列类似的新闻结合起来评论,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比如我2010年4月给《新京报》写的一篇社论,叫《社宾小改革何以引发民意大关注》。

新闻由头是:

中国礼宾改革有新举措,今后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将简化驻外使领馆组织迎送活动相关安排,不再组织华侨华人到机场迎送。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就想起2003年也有过类似的改革,当时的改革是“我国领导人出访离、返京不再举行送迎仪式”。

通过查阅资料又发现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改革,1978年开始,为外宾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的地点由机场改至人民大会堂广场,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领导人出访一般不再举行答谢宴会。

因为关注时事新闻,将这些改革联系起来看,写起来就会让你的评论有厚重的历史感。

我还注意到当天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另一条新闻,会谈期间,胡锦涛和奥巴马还共同为近期分别在美国和中国煤矿矿难事故中遇难的矿工默哀一分钟。

我就在文章中说,为遇难者默哀也是一种礼,这样的礼,与礼宾改革中“取消迎送”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礼宾小改革之所以引起大关注,蕴含着公众对民本政治的认同,即使是细节上小小的变革,也能触动公众心中那根渴求民本政治的心弦。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记起一些反面的新闻。

就是地方的领导出行时迎送的风气很盛行,不管天气多么炎热,让小学生穿戴整齐地举着鲜花夹道欢迎,还喊口号,以此衬托领导的威风。

我就把这条新闻用于评论中,从反面来论证“减少地方领导们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领导出行要减少扰民”。

这样由此及彼,文章就会很丰满,论证也非常有力。

还有,持续并习惯地关注时事,会让你的文章更贴近现实,你的观点也更有现实感。

某媒体的评论主编就跟我说,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约请专家写评论了,为什么呢?

专家写文章很专业,因为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问题的研究,他们很专业很权威很深入。

但由于他们平常缺少对时事的关注,无法将自己的认知与新闻很好地结合起来谈,像写学术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