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18392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0121170Word文档格式.docx

3.(2017·

浙江湖州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西汉时期“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相对优越B.黄河治理不够到位

C.耕作方式比较落后D.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解析 江淮以南,属于待开发地区,人口稀少,技术落后,与材料“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相符,故C项正确。

4.(2017年6月浙江诸暨高一期末)《史记》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

”该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芍陂C.灵渠D.郑国渠

解析 郑国渠是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陕西境内,故D项正确。

5.(2016年10月浙江学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①是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①错误;

②是铁犁牛耕,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②正确;

③是家庭纺织业,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③正确;

④体现的是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6.(2018·

浙江金华高一模拟)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战国时期赵国B.战国时期齐国

C.战国时期秦国D.战国时期楚国

解析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

秦国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C。

7.(2018·

浙江杭州二中月考)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清代

解析 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的技术最早出现于唐代。

答案 B

8.(2017年6月浙江诸暨高一期末)清朝乾隆皇帝偶然得到一件孩儿枕,曾写诗大赞: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北宋时期的孩儿枕生产于(  )

A.景德镇窑B.耀州窑

C.定窑D.邢窑

解析 材料“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表明是白瓷,北宋定窑生产白瓷,故C项正确。

9.(2017·

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

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

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

A.商周时期墓葬B.秦汉时期墓葬

C.南北朝时期墓葬D.唐五代时期墓葬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出土文物“釉下彩绘瓷器”,这种手工业品开始出现的时间是唐晚期,故D项正确。

10.(2017年6月浙江衢州高一期末)汉代冶铁业获得很大发展,其中一项成就“用力少而见功多”,“是中国史上最早运用水力来生产铁器的记载”。

这项成就是(  )

解析 A项是筒车,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

B项是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是利用水力进行冶铁的装置,故B项正确;

C项是翻车,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

D项是人力鼓风装置,与“用力少而见功多”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

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

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

A.葛布、曲辕犁B.玉米种子、水排

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D.丝绸、定窑孩儿枕

解析 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

明清时期玉米种子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

汉代纺织业已出现绒类织物,罗马金币经由汉代丝绸之路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

定窑孩儿枕属于北宋定窑的代表瓷器,故D项错误。

12.下图是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图。

你认为下列对该集市图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市的四面应建有围墙

B.集市必须定时开闭

C.集市有专门官员管理

D.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解析 本题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可能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13.(2016年10月浙江学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结交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 商人结交长安权贵,表明商人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4.(2018·

浙江杭州七县高一期末)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  )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虽然唐朝晚期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但政府的抑商政策仍没有改变,故①错误;

材料“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京夜市宜令禁断”说明商业发展,但政府的宵禁制度仍然没有改变,故②错误;

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说明夜市比较繁荣,故③正确;

材料“京夜市宜令禁断”说明政府依然禁绝夜市,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5.(2017年6月浙江诸暨高一期末)诸暨的草塔镇以集市而命名。

据文献记载,明末草塔一带兴市,人们习惯于搭草棚经营商业,俗叫草搭市。

后人将“搭”改为“塔”,称为“草塔”。

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草塔镇在当时(  )

A.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

B.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C.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

解析 从唐朝开始,草市就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C项正确。

16.“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B.隋朝洛阳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

解析 宋以前,市在经营时间上有严格限制,材料中提及“占酒楼”“嬉戏连坐至晓”说明经营时间上不再受限制,出现夜市。

所以这最可能是宋朝的事。

17.(2017·

浙江嘉兴高一模拟)《浙江通志》等记载:

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

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解析 材料“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故A项正确。

答案 A

18.(2016年4月浙江学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

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解析 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19.(2017年6月浙江诸暨高一期末)有学者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  )

A.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

B.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C.“别人富、自己穷”的不忿之情

D.“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20.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

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读材料可知韩非子认为商业是蛀虫,主张抑制商业。

A、C、D三项都是重农抑商的表现,而B项中从“盖皆本也”可见作者主张工商皆本。

21.(2017·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汉书》中记载了这样的说法: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效果不大

B.《汉书》作者肯定商人在不太良好的环境中依旧可以富贵

C.《汉书》作者痛斥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导致了农民的贫贱

D.商人富贵农夫贫贱乃是因为各自所处的行业使然

解析 自耕农经济由于其保守性和脆弱性,极易陷入穷苦和窘迫的境地,而由于商业的“低买高卖”、“待价而沽”等特点,商人则很容易发家致富,故D项正确。

22.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

这种政策的表现有(  )

①宣扬“农为天下本务” ②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③着重发展对外贸易 ④对商业加征重税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宣扬以农为本,对商业抑制发展,征收重税,故选C项。

23.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解析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明朝时仍继续实行,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明朝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此背景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

24.(2018·

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这表明唐代(  )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解析 材料反映出富商供养名士成为朝中名僚,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