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生本教育培训资料精校完美打印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资料生本教育培训资料精校完美打印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料生本教育培训资料精校完美打印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一)“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儿童潜能无限;
3、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具有独立性。
4、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二)“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1、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
2、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
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
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3、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4、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5、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
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6、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
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
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
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之歌》所说的那样:
人人都说孩子小,其实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孩子还要小。
(三)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几段精彩论述:
1、“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
郭思乐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目光向教室。
2、郭思乐教授说:
生本教育就是来解放人,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思想可以改变事物,思想可以改变教育。
我们真正的改变是思想,而生本教育是现代的思想,它的标志是——是是否促进了人的解放。
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我们提倡把学习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放人之本能。
我们长期以来是教人之本能,正确的方法是依靠人之本能,把学习还给学生。
这是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根本方法。
3、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
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苗插的密上加密,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
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4、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
“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
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
‘3乘以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什么什么?
等于14?
’”
?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
数一数,5个3是
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5、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地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6、郭教授经常讲述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去医院看医生,说儿子的脚疼,医生很忙,两个小时后,医生给小孩诊断后说:
你儿子的脚是内八字,鞋倒过来穿。
母亲听后很不满意地说:
“等了两个小时就等了这一句话。
”医生说:
“为了这句话我学了二十年。
二、智慧——“生本教育的哲学思考与方法论
朱熹说的: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是指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
。
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少,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
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儿童的个体有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也就是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
体有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也就是“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
(一)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我们将要谈到的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克莱恩认为:
“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
”他甚至认为,现在学校教育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仅仅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
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
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哈尔莫斯深切地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如果说,我们在前面谈到教少学多是从数量来说的话,那么,那么,先教后学就是从时间上来说的。
但是实践表明,时间因素有时带有相当关键的意义。
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一个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问题。
先学后教就是调动资源的简单易行的办法。
我们会提出一个必然会产生的问题:
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
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
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
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体考虑下提出来的。
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
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
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
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的根本地位。
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
“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
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
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
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化为活动。
这里指的活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以学定教有利于结合儿童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在最惬意的活动中,儿童变得心灵手巧。
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变成了最美好的时光。
以学定教同样可以保持学习的系统性,原因是,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
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
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学系统化;
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
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二)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
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写文章或者读文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个:
想说什么?
说清楚了没有?
我们无论是读还是写任何文章,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反复回到这些基础问题上。
只有反复研究这两个问题,文章才基本写得好,或者读得好。
而这两个基本问题,则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列为讨论的内容的。
学习中的讨论普遍存在,只有讨论的具体的形态的不同。
例如,有时候是自己和自己讨论,有时候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的讨论。
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过去冷落了它。
比如,过去认为在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课堂采取的充其量是师生对答式。
而那些师生对答的直接目的,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言流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它与把学生当成主体的讨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实际上,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中。
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而且会出现许多精彩的论辩。
(三)感悟:
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
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
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
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
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最终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
——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
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或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
生本教育强调感悟,而感悟又推动了生本教育。
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放潜能。
如前所述我们理会到,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无法取代。
由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
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
这同我们在师本条件下的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含蓄一览无遗的教学又是矛盾的。
我们很难舍弃原来的这种做法,因为我们不放心:
感悟对我们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即使我们愿意这样做,也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感悟。
首先,我们来研究感悟对基础知识学习与德行提高的关系。
我们认为,感悟是原文、原理、原德,同时是我们沟通的基础。
然而,就像地平线你越向他走去它离你越远一样,你越想直接教给儿童以感悟,他们就越没有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