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8157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68 大小: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讹2.脱3.衍4.倒5.错乱

(二)校勘的目的二、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

(一)主观条件

(二)广求异本(三)广求相关资料(四)精研所校之书·

三、校书的主要方法

(一)对校法,

(二)他校法(三)本校法(四)综合考证法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五、校书的态度;

多闻阙疑

第七章文献目录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二、古籍分类,三、目录的主要内容

(一)书名1.古书命名的方式(l)以通称为书名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3)以姓名为书名·

(4)以朝代命名(5)以时间命名(6)以地点命名(7)隐括内容为名2.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l)同书异名

(2)异书同名

(二)篇卷(三)撰人及朝代1,关于撰人的朝代2,关于撰人·

(四)版本(五)提要(六)大小序四、目录的类型

(一)公藏目录

(二)私藏目录(三)史志目录(四)专科目录1.经学目录2小学目录3史部目录4子部目录5.集部目录·

(五)特种目录·

1.举要目录2.丛书目录3.知见目录4.经眼目录5.禁毁目录6.版本图录7.辨伪目录8.其他

第八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一、辑佚

(一)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二)前人辑佚的成绩(三)辑佚的方法二、辨伪

(一)什么叫“伪书”

(二)作伪的动机1.传道2.射利3.炫名4.争胜·

5.逃禁·

6.避嫌(三)作伪的主要手段,1.作者假托他人2.后人改题著者3.割去序跋4.伪撰序跋5.沿袭旧名而作新书6.节采某书,更易新名7.缀合群书,造为新编·

8.变乱旧例,以充新编·

9.自著自注10.书以篆搐而充古本11.以假搀真窜乱旧轶(四)我国辨伪的历史(五)辨识伪书的方法·

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6.从文体上辨伪7.从文章风格辨伪8.从特殊语词的起源辨伪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10.从因袭上辨伪11.从称引上辨伪12.从佚文上辨伪13.从史实的先后辨伪14.从称谓上辨伪15.从制度上辨伪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17.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18.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六)伪书的价值1.伪书的史料价值2.伪书的文学价值3.伪书的语言价值4.伪书的思想价值5.伪书的其他价值附:

明刊《福寿全书》辨伪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一)何谓类书

(二)类书的起源(三)类书的功用

1.查找史料2.查找辞藻,3.校勘、考订古书4.辑佚·

(四)类书举要

二、丛书·

(一)什么叫丛书

(二)丛书的起源与功用(三)丛书举要

第十章地方志与家谱一、地方志

(一)地方志的产生·

(二)历代地方志的数量(三)地方志的种类·

1.总志2.省志、3.府志·

4.州志,5,厅志6.县志,7.乡镇志8.都邑志9.卫所志·

10边关志11.土司志·

12.盐井志·

13.专志(四)地方志的用途·

1.政治作用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3.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4.历史资料的渊数二、家谱

(一)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二)家谱的内容·

1.世系2.世系录3.谱序4.恩荣录5.谱例6.像赞7.图8.传志9.诵芬录10.懿行录11.宗规家训12.文献13.志14.修谱人员15.陈设图16.领谱字号

(三)家谱的价值和存佚状况1.家谱的价值⑴人物传记资料⑵诗文资料⑶人口学的重要资料⑷移民史资料⑸研究宗族制度的史料2.家谱的存佚情况

第十一章总集与别集

一、总集

(一)选集举要

(二)全集举要

二、别集

(一)别集的起源

(二)别集的内容(三)别集的文献价值

第十二章出土文献概述(上)

一、甲骨文文献

(一)甲骨文的发现

(二)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

1.乱开掘时期2.科学发掘时期

(三)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四)甲骨文的文献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

2.殷商史研究价值

二、金文文献

(一)金文的出土

(二)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三)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1.语言文字资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3.古史资料

第十三章出土文献概述(下)三、简帛文献

(一)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

1.曾侯乙墓竹简2.战国楚简(湖北)3.战国楚简(湖南)4.战国楚简(河南)5.云梦秦简6.江陵秦简·

7.马王堆汉墓帛书8.阜阳汉简·

9.银雀山汉简·

10.江陵汉墓简牍11.武威汉简12.居延汉简13.敦煌汉简14.定州汉简15.大通汉简16.尹湾汉墓简牍·

17.楼兰、尼雅汉晋木简18.长沙三国吴简

(二)简帛文献的价值l‘佚籍复出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3.历史资料宝库4.文字学资料5.书籍制度史实物四、石刻文献,

(一)石刻文献要籍

(二)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

2.文学价值·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4.经学和宗教史料·

五、其他出土文献

(一)盟书

(二)玺印·

(三)砖瓦文字(四)纸质出土文献

第十四章敦煌文献概述一、敦煌·

敦煌石窟·

莫高窟·

藏经洞

(一)敦煌

(二)敦煌石窟(三)莫高窟(四)藏经洞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一)敦煌石室的发现

(二)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

(三)敦煌遗书的流散·

.

三、敦煌文献的目录

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及价值

(一)宗教文献

(二)儒家经籍·

(三)语言资料(四)史籍地志(五)子部图书(六)考古与艺术(七)文学作品(八)科技史料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

八偷》:

“子日:

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论语·

为政》:

“道(dao3声)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

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制度约束人民,人民就有廉耻之』自,就会自觉前来归顺。

《礼记·

细衣》: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意思与前句相同。

格,来归。

遁,逃离。

对人民,用道德进行教育,用礼制进行约束,人民就有归顺之心。

用政治手段教训,用刑罚来统一,人民就会有逃离之心。

祀,国名,夏禹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祀县。

后屡次被迫迁移,以依附大国,延长国命。

宋,国名,商汤后代。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

征,征验、证明之义。

礼运》:

“言堰(子游)复问曰:

‘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

‘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唐孔颖达疏:

“征者,征验之义。

”孔子说,赴祀,不能征验夏礼,仅得《夏时》而已。

赴宋,不能征验殷礼,唯得《坤乾》而已。

于是《坤乾》、《夏时》可得而观,而夏、殷之礼仍不足以验证,原因是文献不足。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情》这段话说:

“祀,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献”是贤才,什么是贤才呢?

子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日: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

’朱熹《集注》:

“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漠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杨伯峻译: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间道:

‘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道:

‘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

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教授呢?

’可见,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还有一个问题:

既然文献不足征,那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

《论语·

八借》云: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汉书·

礼乐志》: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

”就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

所以清代刘宝楠说:

“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

”(见《论语正义·

八情》)可见,孔子能言夏、殷之礼,是从周礼推出来的,因为周礼是据夏、殷二代之礼损益而定的。

那么,孔子所谓“周礼”又存于何处呢?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已不是高度统一的西周时期,周礼在孔子时代已不能贯彻,所以孔子要克己复礼,复的是周礼。

孔子向往的是周的典章制度,所以一段时间不梦见周公,也不舒服,有“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