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对较稳定
4、元素含量
①植物
元素含量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植物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
②动物
一般须从饲料中获得,含量相对稳定。
动物间差异小
(二)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干物质
动植物体
水分
无机物质(粗灰分或矿物质)
有机物质
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
无氮化合物
乙醚浸出物(粗脂肪)
碳水化合物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1、水分
①一般情况下,动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
变异大
变异小
②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③影响因素不同
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
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等
④饲料分类
按水分多少
>45%:
青绿饲料
≤45%:
青贮饲料
按蛋白质多少
≥18%:
蛋白质饲料
<18%:
粗饲料
2、碳水化合物
①植物:
干物质中的3/4
结构物质
贮备物质
②动物:
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
1%
3、蛋白质
除真蛋白质外
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
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
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
无其他氨化物
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③含量
动物体:
相对稳定(10-25%)
植物体:
蛋白质含量变化大(1-40%)
④合成
能自身合成全部的氨基酸
不能全部合成,一部分AA必须从饲料中获得(EAA)。
4、脂类
①动物体
贮备物质:
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
常温下呈固态
②植物性
除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Vit外,该有叶绿素、蜡质、磷脂、挥发油等。
常温下呈液态
③含量:
动物体内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5、维生素和矿物质
不含维生素A,而含胡萝卜素
相反
钾、镁、磷较多,钙、钠较少
第二节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一、动物消化饲料的方式
(一)消化的概念
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
①定义:
指通过牙齿撕、咬,消化道壁磨压等方式,将食物由大颗粒状态变成较小的颗粒的过程。
②咀嚼、胃肠道蠕动的作用
使饲料颗粒变小;
将食物向消化道后端推动,排空;
刺激消化酶分泌;
③意义:
对反刍动物(鹿)应提供充足的反刍时间;
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最佳饲料粒度。
④特点:
无化学性变化,产物不可吸收。
⑤对于各类动物,均不提供粒度过细的饲料,饲料粉碎过细会有以下缺点:
肠胃蠕动减弱,酶分泌能力下降;
不利于酶与饲料混合,易形成食团;
不利于吞咽,可引起呼吸道疾病;
会使畜舍空气变差,易滋生微生物;
增加加工能耗。
2、化学性消化
高等动物特有的消化方式,对非反刍动物尤为重要;
终产物可以吸收;
越是高等的动物,消化器官分工越明确,消化酶的种类越多;
酶的消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所分泌的酶的种类、数量、活性不同。
3、微生物消化
动物消化道的结构决定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部位:
反刍动物:
主要在瘤网胃进行,主要消化方式,瘤胃是反刍动物主要消化器官。
单胃动物:
主要在大、盲肠进行,消化的辅助形式。
4、特禽的消化特点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的消化。
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
没有乳糖酶。
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
消化作用不强。
肌胃:
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肠道:
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1、吸收的概念
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吸收方式
3、吸收部位
①大多数动物
主要在消化道上端,如十二指场、空肠、回肠,大肠也有小部分吸收。
②消化道各部位均可吸收一定量的水和无机盐
瘤胃:
可吸收大部分VFA(75%)和过量的氨;
单胃动物的胃:
只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胃的吸收功能很有限。
三、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1、动物的消化力:
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2、饲料的可消化性:
饲料被动物采食后,在消化道内能被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3、饲料的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①粪中的养分有两个来源:
⑴饲料中未消化的养分(外源)
⑵内源养分
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
肠道脱落细胞
肠道微生物
②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
受采食量影响较大,不扣除内源养分,不能真实反映饲料的营养性或可消化程度。
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100%
真消化率:
扣除内源养分,是饲料的真实消化率,受采食量影响很小。
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食入养分×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因素
①种类:
不同种类的动物消化器官结构、功能、容积不同对饲料的消化率不同
粗饲料:
差别较大,鹿>兔>特禽>貂狐貉
精饲料:
差异较小
②品种
高度培育品种对粗饲料消化率极低,耐粗饲性差。
③年龄与个体
幼小、老龄动物消化率低;
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器官不断发育、完善,动物对(CF)、EE、CP的消化率提高,但NFE和有机物消化率变化不大;
随着衰老,消化机能衰退,消化力降低。
④体质
健康动物的消化力强;
病态动物消化率低;
因此,保持动物健康是保证高产的基本条件。
2、饲料因素
①种类
青绿饲料>干草
籽实>秸秆
②化学成分
CP,对鹿影响显著
CF,貂狐貉
淀粉:
多,鹿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
脂肪:
一定量,利于消化
③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⑴定义:
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成分。
降低消化率
⑵影响蛋白质消化和利用
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植物凝集素
酚类化合物
皂甙、皂苷
单宁
胃肠胀气因子等
⑶影响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利用
淀粉酶抑制剂
胃胀气因子等
⑷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
植酸
草酸
葡萄糖硫苷
棉酚等
⑸影响维生素消化利用
存在于大豆中的脂氧化酶:
能破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双香豆素:
能影响维生素k的利用
甲基芥子盐吡啶胺:
影响维生素b1的利用
异咯嗪:
影响维生素b2的利用
硫胺素酶、酸败脂肪:
也对维生素的消化利用有影响
3、饲养管理技术
①适当合理的加工处理可提高饲料消化率
适当粉碎
碱化、氨化、微贮、膨化等
②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可提高消化率;
饲料颗粒化,提高适口性;
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反刍动物)。
③饲养水平
定义:
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
④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
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⑤饲喂技术:
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鹿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⑥畜舍环境:
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
⑦饲料添加剂:
适量的抗生素、酶制剂、益生素等可增强动物消化力。
第二章水的营养
第一节水的测定和作用
一、水分的变化规律
1、植物
植物体水分含量在5%~95%之间。
不同种类植物含水量不同。
一般水生>
禾本科、豆科>
植物籽实。
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不同栽培条件下含水量不同。
2、动物
动物体含水量变化不大,占体重50%左右。
随年龄、营养状况、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但变化不大。
一般幼畜含水量高,随着年龄增长,含水量下降;
动物越肥,含水量越少。
二、水的测定
①饲料中的两种状态
游离水(自由水):
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
结合水(束缚水):
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发挥的水。
②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将总水分分为:
⑴初水:
即自由水、游离水或原始水分。
指新鲜饲料在60-65℃烘箱内烘一定时间,在室温下冷却并达到恒重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
初水含量=(鲜饲料重-风干饲料重)/鲜饲料重×
⑵吸附水:
即结合水或束缚水。
风干饲料在100-105℃烘箱中烘干一定时间,在干燥器中冷却并达到恒重时,所失重量为吸附水。
吸附水=(风干饲料量-烘干后饲料量)/风干饲料重×
⑶干物质:
除去水分剩余的部分,是比较各种饲料所含养分的基础。
三、水的生理作用
1、作为细胞结构物质
早期发育的胎儿含水高达90%以上;
初生幼畜达80%;
成年动物50-60%。
2、溶剂作用
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必须在溶于水后才能进行;
水是机体消除代谢产物所必需的。
3、媒介作用
水参与很多化学反应,如水解、水合、氧化还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细胞的呼吸过程等;
动物体内所有的聚合和解聚合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
4、调节体温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机体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降温而迅速降低体温;
超出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需要,会及时通过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释放体外。
5、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动物机体中的体液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6、润滑作用:
以水为基础的体液有润滑作用。
第二节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调节
一、动物体所需水的来源
1、饮水(动物种类、生理状态、生产水平、饲料组成、环境温度等)
2、饲料水(因饲料不同而异)
3、代谢水(有机物代谢产生,占5%-10%)
不同养分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水不同,蛋白质在氧化、运输和排泄时需要较多的水,所以短期缺水时,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