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521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docx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

2019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章节试题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

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单选】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包括: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

【名词解释】洋行制度: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洋行制度。

洋行的具体业务是:

垄断对买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单选】1795年,乾隆皇帝只广州一口通商。

【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国需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统治地位。

【单选】西方商人用来和中国呼唤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产的棉花受欢迎。

【单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名词解释】闭关锁国: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严格限制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对来华贸易的商人的活动也进行严格限制。

在这种政策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

【简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意义。

清政府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在向中国进攻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抵制侵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产技术的输入,阻断了中国人民同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他们对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接受,从而延缓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延长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单选】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

【单选、多选】英、美、俄、三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海外市场。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一节鸦片贸易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多选】鸦片输入我国的历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有:

(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转变为入超国。

(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

(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

(4)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项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

(5)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

【单选】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

【单选】黄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严重漏卮以培国本疏》很有斥责性。

【单选】在林则徐严厉缉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缉拿鸦片两万余箱。

【单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

【单选、多选】1843年7月和10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多选、简答】《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有:

(1)割让香港;

(2)五口通商;

(3)勒索巨款;

(4)协定关系;

(5)取消洋行制度;

(6)开设租界;

(7)领事裁判权;

(8)片面最惠国待遇。

【名词解释】五口通商:

《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

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实际作用使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破坏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单选、多选】《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单选】《南京条约》中的赔款数额约当清政府当时财政收入的1/3强。

【单选】英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管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这一规定,无疑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极大损害。

【单选】开设租界使英国人可以携其家眷到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居住。

【名词解释】片面最惠国待遇:

英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向清政府要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一条严重危害中国主权的条款,中国只要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都可以同样享受,英国将总是享受中国给予最为优惠条件的国家。

【单选】中美于1844年7月3日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多选】美国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取得了除英国已取得的特权以外的权利,如:

(1)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2)明确协议关税;(3)肆意侵略中国的领海权。

【简答、论述】《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

西方列强攫取的各种经济特权。

中国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协定关税、取消行会制度、承认领事裁判权等,并被迫对列强实行最惠国待遇。

中国独立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选】相继挑起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重要的经济目的,就是要迫使中国打开市场大门。

【简答、论述分析】中国尽管土地辽阔但市场并不健全,对西方工业品的需求十分有限。

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头几年,英国输华的商品急剧增加,贸易额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在1844年达到最高额后,便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对于西方列强来说,工业品打不开的市场,仍然有必要用鸦片来瓦解。

【单选】俄国强迫奕于1860年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多选、简答、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有:

(1)公驻北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单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全完全落入外国人之手。

【单选】《北京条约》规定纳子口税。

【简答、论述分析】《北京条约》等不平衡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

西方列强攫取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行权、值百抽五关税、进口半税、控制海关管理权等特权。

中国半殖民地危机加深。

【单选】西方资本主义者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绝不是为了给中国输送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制度核文明,而是企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他们经济上的附庸。

第二节西方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

【名词解释】买办:

是指在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中,替外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对外贸易、商业、银行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经济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纪人。

【单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著名的大买办有:

胡雪岩、唐廷枢、徐润、叶澄衷、席正甫、吴懋鼎、王铭槐等。

【多选】甲午战争之前,外国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也已经开始。

列强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业、航运业、金融业、近代工业和房地产业等领域。

【多选】俄国于1871年和1892年先后设立了黑龙江轮船公司和黑龙江贸易轮船公司,垄断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航运。

【单选、多选】保险、码头和堆栈所获利润是很高的,其中保险业的利润最为可观。

【单选】船舶修造业就成为外国资本在中国工业领域中最先进入的部门。

【单选】1861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外国投资丝厂,即由怡和洋行兴办的怡和纺丝局。

【单选】在近代外国资本在中国创办的银行中,英国的汇丰银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

【单选】汇丰银行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

【单选】中国政府向汇丰银行借款,主要以海关税为担保。

第三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单选】中国近代独特的二元经济格局是促使自然经济结构解体的深刻经济因素。

【多选、简答】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过程表现在:

(1)防止分离;

(2)耕织分离;

(3)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单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单选】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

【单选】19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

第二节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化

【单选】19世纪70年代以前鸦片一直是外国对华输出的大宗商品。

【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1873~1910年中国出口商品的分类比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急剧下降,未经加工的原料出口的迅速上升。

【单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仍然是传统的生丝和茶叶。

【单选】1891~1893年豆类(豆及豆饼)出口增长最为突出。

【单选、多选】中国所产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砖茶三类。

中国红茶主要销往英国,绿茶主要销往美国,砖茶主要销往俄国。

【单选】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生丝出口受到来自日本生丝的竞争威胁。

【单选】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殖民地形态的对外贸易结构。

这种贸易结构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典型的不等价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对外商品结构和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

(1)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2)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工业品的市场和原材料生茶基地;

(3)由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