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作文5篇青春话题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作文5篇青春话题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作文5篇青春话题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的青春,不乏疯狂,但疯狂不为自己,而是为那些我们点赞而积分的人。
我们仍然唱着自己对青春的渴望,唱着自己不迷茫,唱着自己在疯狂。
果真如此吗?
当我们的一切闲暇与娱乐付出于一个便利的工具,当一些软件的成就与积分成为我们的青春是否合格的评价标准,当文化与建树——我们祖辈评判自己青春和引导自己青春的目标——被简单粗暴的同类给出的电子笑脸所取代的时候,我不禁要怀疑自己青春的真正去向。
我很恐惧,然而这种奴役很难逆转。
同样有人与我分享着担忧——而我们却仍然是在朋友圈中交谈的。
即使是"
删去app,把生命还给自己"
的挑战,也是以网络为依托。
我们已经步入了歧途,我们的解救只有赎罪。
于是,回归我们祖辈高歌青春的做法,用笔尖敲响警钟。
诚然,我们可以保留现代的通讯手段,借以便利我们青春的线路。
但前提是,我们的青春不只与虚拟的梦幻相关,屏幕是疯狂的便利,不是青春的全部。
我们的青春,属于自己。
【评析】
将青春与时代结合,角度小,开篇绘人间世相形象生动,但是祖辈父辈与我辈的对比不够充分,我辈的青春正确走向表达不够丰富自然。
青春不热血
《新青年》里说:
"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里,最活跃最热血的,永远是青年。
他们有力量,有信念,有渴望;
他们像任何一代青年一样,骄傲地认为所处的时代是自己的时代。
但我认为,当代青年最需要的是冷静,而非热血。
诚然,一腔热血与激情是历史上许多青年名垂青史的标签。
闻一多不顾被刺杀的危险走街串巷,激扬演讲;
傅斯年以海归"
大鳄"
的身份扛起五四运动的大旗;
刘和珍以女学生之身坚决与男同学一起呼吁民族气节。
放眼世界,巴基斯坦战火硝烟中的女学生马拉拉更是将民族危难与对教育权利的追求呼喊道联合国的演讲席上。
古今中外的有志青年因他们的激情与热血被世界传诵、被历史铭记。
然而与铭记同至的,是流血与牺牲。
闻一多的被谋杀,傅斯年的遭暗拳,刘和珍的惨死,马拉拉的左额中枪。
青年学生的激情让他们暴露在时代的最前线。
他们的一腔热血甘奉国让他们忽略了对自己的保护,成了转瞬即逝的烟火。
倘使这正义的牺牲是必须的,那热血带来的理智的丧失则更可怕。
青年的热情使他们极易被煽动,甚至抛弃基本的底线与准则。
希特勒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打动了万千德国青年,心甘情愿拿起屠刀杀向无辜的人。
他们的理智被热血冲散,甚至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行为时正确的。
等到老年再回忆,忆起双手年轻时沾满的鲜血,才对无知与愚蠢追悔莫及。
今年钓鱼岛事件的打砸日店日货,也正是热血青年被歪理煽动,丝毫不考虑其中利害,而是凭着自己的爱国热情妄自行动。
爱国热情自然是崇高的。
但青年的爱国热情极易被无限放大,以至使自己受伤害,甚至丧失理智。
鲁迅作为革命者,对自己引导的学生因爱国热情被伤害追悔莫及;
傅斯年作为革命者,更对流血深恶痛绝。
至于丧失理智,"
愤青"
的说法再恰当不过。
这些不经冷静思考的行动往往造成的是伤害而非益处。
所以我呼吁青年要冷静。
只有冷静思考,分析形式才能让热血正确地释放。
正如钱学森青年学成不顾重重阻挠毅然归国,李济归国在田野辛勤考古,邓稼先轻身许国,正为我辈青年理想。
青年不该牺牲,不该冲动,而应将热情投入正确的事业,不断发展,才能报效祖国。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青年的热情蓬勃无边,但若想发挥更大的力量与贡献,切记需冷静。
当青春遇上迷茫
走入青春的我们,迎来了生命最美的花季,小心翼翼又满怀欣喜地迈入纷繁的社会,光怪陆离的景象不免使人迷茫......
什么是青春?
何时可谓青春?
有人以年龄界定,有人以身处的环境为标准。
而于我而言,当有一天,你朝气蓬勃地为迷茫困扰,你就是真正地走入了青春。
小时候,很多事情,爸爸,妈妈都为我们铺平了道路,因心志的稚嫩,我们对途中路遇的景物没有过深的思索,只有笑着,无忧无虑地前行。
当迈入了青春的大门,我们的思想深入了,青春天地中昂扬的气氛让我们振奋心志,点燃了内心的斗志,有了对万物深入了解的欲望,正是这种懵懂的青春期待,让花季的我陷入茫然。
要知道,迷茫时一种好的状态,因为你的思想正走向成熟。
而在迷茫中,我们更需沉着冷静,方可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就像小的时候,只知道进屋开灯,一拨开关,灯便亮了,之后便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然而,当我们的思想逐渐成熟,我们要问,灯是怎么亮的?
为什么在门口拨这个按钮,就是那盏灯亮?
类似的问题还很多,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孩童从未思索过,大人经过学习成长的过程将其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而处于青春这个过渡期的我们,却遇上了迷茫。
在青春路上,我们会不断学习,知识会丰富我们的思维,使人明理,这种与物理电路问题相关,或者其它的生活现象,我们便可对它们有更深的认识。
青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初期的我们对生活表象的具体事务迷茫,待思考更加深入,我们便会对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一种迷茫,这种迷茫很缥缈,因为人生之路具有太多未知性,看不见,又摸不着,走过的路只能记在心里,对前方的路也是在规划中充满期待。
这时青春时分的我们要点燃蓬勃的信念,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周遭不确定的一切,让昂扬的斗志与迷茫同行。
从古至今,有人高昂地呐喊青春,说青春的我们,要创造一片天地,更有人高歌青春,要在青春的舞台挥洒热情,面对生活,绝不淡漠。
而我认为,这份斗志正是青春路上必备的信念,更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我们茫然未来的职业之时,不妨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感受社会工作的氛围,了解每个职业的特点,在实践中审视自我,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势,满怀信心地走在青春路上。
青春路上有迷茫,这更需要我们敢于呐喊,敢于高歌,以此激发内心前进的动力,走出属于自己的,充满迷茫却高昂丰富的青春。
当青春遇上迷茫,我们要沉着,要振奋,探究生活中的奥妙,远眺前方的未知路,敢于憧憬,并脚踏实地,这就是青春本色。
不老青春
百年前我们的祖辈以他们的青春气在《新青年》上高声呐喊;
半个世纪前的父辈们朝气蓬勃地建设祖国;
而如今,我们却徒言畏老,渴望年华永新,青春永驻。
我们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是吗?
非也。
美国作家塞西尔在《Youth》一文中写到:
青春不是朱唇红颜......而是一种意志,一股生活中的昂扬气息。
我们怕双鬓斑白,怕岁月在脸上留下痕迹,以至于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言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
若是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
我们恐惧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在,甚至通过极端的手段来逃避,却不知只要心灵永新,青春亦可长驻。
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
流浪者"
的心态尝试多种艺术领域。
作家白先勇耄耋之年,仍倾注心血创作排演"
青春版"
牡丹亭,精神抖擞。
迟子建曾着迷于风雅的气质,欣赏他对花的痴迷。
曹操在《观沧海》中宣泄的大海气势,暗藏着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壮心豪情,那不畏天地鬼神、志扫六合的雄心。
没错,他们都是老人。
但他们以开拓者的气魄,丝毫不管年华侵蚀容颜,而是执著于梦,执著于追求。
世俗和偏见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真的做到"
我的青春我做主"
。
青春意味着理想与主见,以及附带的些许叛逆。
只会温吞吞地与外界妥协,温室中的花朵怎能在大风浪中存活?
岁月号"
沉没,百余学生听从船方指挥,原地待命,以至生命之花凋谢,不服从者反而获救。
此后,韩国上下全体反思服从文化,这种教育,究竟能否给你孩子灌注青春之气?
存在于学校的教学"
生产线"
,生产处只能是标准化的做题机器,始终产不出能"
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的大写的人,而只能宅在城市水泥林场的新一代如何为中国摆脱"
老大国"
的迟暮之气的负累?
信仰之于青春
回首,祖先父辈的青春韶华中仍有一名为"
信仰"
的炬火,燃烧着生命;
而今,青年人似乎不再有能为之献以热血的"
放大了自我。
这看上去似是种"
自由"
,实际上,却是一种迷失。
没有了信仰的青春,又岂会热血依旧?
信仰之于青春,可以是对国家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对自我的坚守。
当今迷惘的年轻人,徘徊于日新月异的街头巷尾,每日形色匆忙,却像极了行尸走肉,物质消磨了坚守,现实摧毁了执著,萎靡退去了激情,殊不知,青春正飞速逝去,哪怕在青春逝去前的最后一秒,我们亦应警醒,奋力抓紧。
信仰让人真正的生有可依。
曾看过中央美院院长许江的一个画展,画作主题皆为"
葵"
,他为画作的注言提到,葵的气质最符合其年代之青年的形象。
作为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有过荣誉,也下过乡,经过人生之起伏便终于意识到"
支撑着人活下来的,终还是信仰"
,就像那葵花,对阳光的执著使它凋谢后奋力重新燃起生机。
相较而言,我们这一代人又依靠何者生存呢?
我们阅祖辈之《新青年》,闻父辈之《青春万岁》,却鲜有人真正敢于为了梦想付出一切。
去年曾有篇报导,写的是公务员竞争愈发激烈,而求职者竟多为名牌大学毕业生的高材生,个别职位甚至出现"
千人竞一职"
当下的年轻人,苦读二十余载,却依旧没有自己心中独特的,刻意为之奉献的梦想;
又或许"
生活上的安定"
迫使青春烈火提早熄灭。
在物质的诱惑人,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年轻人自以为解脱于思想之桎梏,终得自由,殊不知"
迷失"
之至。
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的学长致辞中提到,"
最令人恐惧的是我们不再相信了。
而对于尚于青春中的我们,最可怕的的确不是现实,不是未来将至的苦难与挫折,而是我们不再相信,梦想胜于"
甘于平庸"
,风骨胜于媚骨,不再相信只要有热情,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世界。
而这份"
相信"
,正是之于青春,之于人生最珍贵的东西。
信仰之于青春,是潜力之源,是燃烧之种。
无信仰,何以称得上"
生有所依"
,"
生有所义"
别再迷茫于眼前,找到那个可以一生攀登的青春巨塔吧?
简评:
扣住信仰与青春,立足现实又境界高远,语言精练,说理透彻。
后半部分内容有些匆忙,稍显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