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341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员工培训之5队级安全培训教育.ppt

西南特种汽车运输队,队级安全培训教育,内容摘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教材多媒体制作:

成祥2009年8月,队级安全培训教育,前言:

队级安全培训教育是生产经营单位三级安全培训教育中的“二级”安全培训教育,是在一级安全培训教育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从业人员在本生产经营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重新接受的安全培训教育。

队级安全培训教育内容,1、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2、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3、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4、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5、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6、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7、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事项8、有关事故案例,第一章现场危险有害因素,第一节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其它危险有害因素,第一节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事故类别和起因物分类,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车辆伤害,起重伤害,淹溺,灼伤,高处坠落,容器爆炸,火灾,坍塌,中毒窒息,一、重大危险源概念: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二节重大危险源辩识,一、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方法辩识重大危险源一般根据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确定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

目前我国重大危险源辩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第二节重大危险源辩识,重大危险源分类,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贮存区域重大危险源,爆炸性物质,活性化学物,有毒物质,易燃性物质,第二章常见危险危害作业,第一节高处作业,高处作业是最常见的作业之一,主要危险是可能发生坠落,导致受伤甚至死亡。

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发生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含作业过程和上下攀登过程。

第二章常见危险危害作业,第一节高处作业,2-5米,5-15米,15-30米,30米以上,一级高处作业,二级高处作业,三级高处作业,四级高处作业,2,4,3,5,坠落半径,高度与级别,高处作业安全护具,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高处作业“三宝”安全帽安全帽是避免或减轻从高处坠落物体对头部造成危害的个体防护用具,它是利用帽体、帽衬的缓冲结构,使瞬间冲击力由安全帽分布在头盖骨的整个面积上,减缓冲击力对头部的伤害。

高处作业安全护具,安全带安全带是通过安全带将作业人员的身体系结于固定物体之上,以防作业人员不慎坠落造成伤害。

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

1水平拴挂2高挂低用,第二章常见危险危害作业,第二节起重作业,起重作业是指使用起重机械对物料进行起重、运输、装卸、安装,以间歇、重复的工作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垂直升降、水平移动物料的作业。

重物坠落,脱钩,钢丝绳折断,碰撞,起重作业主要伤害形式,挤压,失稳倾翻,安全失灵,高处跌落,其它伤害,触电,起重司索与指挥基本知识,起重司索与指挥是起重作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包括对起重物体的有效捆扎、吊点的选择与起重方案及指挥环节。

1、起重吊点的选择2、吊装物体的绑扎3、起重作业方案,第三节运输作业,运输作业是最常见的作业之一,发生的危险种类比较多,是安全生产关注的重点。

是人、车、路、物流动态交汇的复杂、多变系统。

在作业现场,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其中之一失控,就会造成事故。

碾压,刮擦,翻车,碰撞,运输作业主要伤害形式,坠车,失火,其它伤害,高处坠落,第三章常用一般安全技术,第一节机械安全技术常识,机械是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备。

机械在给人们带来高效和方便的同时,在其使用过程中,也会带来撞击、挤压、切割等机械伤害和触电、噪声、高温等非机械危害。

绞伤,砸伤,挤伤,压伤,机械伤害类型,烫伤,刺割伤,物体打击,机械的不安全状态,机械事故原因,管理因素,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布局合理,电气安全要求,操纵手柄脚踏开关的要求,强度刚度符合要求,机械设备一般安全规定,环境要求操作要求,必要的安全装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带故障运行,操作者不得脱离岗位,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机械设备操作安全要求,正确使用安全装置,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切屑飞溅,剌伤,设备事故,切屑缠绕,工件伤人,绞伤,车床设备的危险及防护措施,防护屏,铁屑钩,有效措施,断屑措施,夹紧找平,护罩,车屑加工危险,对应防护措施,第二节电气安全技术常识,电是使用最广泛最便利的能源,已成为当代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依赖。

但是,由于不懂用电安全常识和缺少安全防护措施,或由于安全管理缺位和运行维护不当等,电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给人们带来伤害。

一、触电事故基本知识,

(一)触电事故分类:

1、电击电击是电流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是最危险的一种伤害,绝大多数触电死亡事故都是由电击造成的。

2、电伤电伤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到对人造成的伤害。

电伤分为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皮肤金属化、电烙印、电光眼等。

(二)触电事故方式:

1、单相触电人体与一相接触,电流流向大地。

2、两相触电触及两相,电流由一相入经人体回另一相。

3、跨步电压触电电路故障形成地面电位分布,两脚之间的电位差在人体内形成电流。

(三)触电事故规律:

为防止触电事故,应当了解触电事故的规律。

根据对触电事故的分析,从触电事故的发生率看,可找到以下规律:

1、触电事故季节明显。

二三季度(6-9月)2、低压设备触电多。

(专业电工则相反)3、携带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

4、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

5、错误操作和违章作业造成事故多。

6、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人员触电事故不同。

二、防触电安全技术,

(一)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1、绝缘用绝缘物将带电体封闭起来。

2、屏蔽用防护罩等将带电体与外界隔绝。

3、间距将可能触及的带电体置于可触及范围外。

(二)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1、IT系统(保护接地)。

常用电器接地电阻42、TT系统。

前T示配电网直接接地,后T示外壳接地3、TN系统(保护接零)。

二、防触电安全技术,(三)其他电击预防技术:

1、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

2、安全电压。

36V24V12V6V3、电气隔离。

4、漏电保护。

三、静电危害及安全防护技术,静电事故是工艺过程中或人们活动中产生的,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事故。

它是石油、化工、化纤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及安全事故隐患之一,还是造成人体电击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静电危害及安全防护技术,

(一)静电的产生最常见产生静电的方式是接触-分离起电。

当两物体接触,间距小于2510-8cm时,将发生电子转移,并在分界面两侧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电荷。

当两种物质迅速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最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的工艺过程有:

1、固体物质大面积摩擦;2、固体物质粉碎;3、高电阻率物质搅拌;4、高阻率液体流动;5、液化气、压缩气体流动;6、化纤布料摩擦。

(二)静电的特点1、电压高固体静电达20万伏以上,人体静电达10000V以上。

2、泄漏慢积累静电的物质电阻率高,静电泄漏慢3、静电非导体危险大4、远端放电5、尖端放电6、静电屏蔽7、随机性强,(三)静电的危害1、引起爆炸和火灾2、静电电击3、静电妨碍生产,(四)静电的防护技术1、静电环境危险程度控制2、采用工艺法控制静电产生3、泄静电防静电法4、静电中和器5、静电安全管理,三、静电危害及安全防护技术,(五)人体防静电人体防静电主要是防止带电体向人体放电或人体带电后所造成的危害。

1、人体接地2、工作地面导电化3、确保安全操作,四、雷电危害及安全防护技术,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当雷电电流流过地表的被击物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其电压可达数百万伏至数千万伏,电流达数十万安,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炸毁或燃烧,线路停电,电气设备损坏及电子系统中断等严重事故。

直击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雷电的种类,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是指雷电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

感应雷感应雷电流的强大电场和磁场变化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磁感应,造成屋内电线、金属管道和大型设备放电引起爆炸或燃烧,雷电的危害,雷电有电的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均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它会造成设备或设施的损坏,造成大面积停电以及生命财产损失。

火灾和爆炸,触电,设备设施损坏,直击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雷电的危害,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是指雷电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

感应雷感应雷电流的强大电场和磁场变化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磁感应,造成屋内电线、金属管道和大型设备放电引起爆炸或燃烧,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一、燃烧和爆炸的概念1、燃烧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2、火灾:

是火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失去控制而形成灾害的燃烧现象。

今年2月9日,元宵节。

由于非法组织燃放烟花,央视新址配楼发生火灾。

整个大楼造价在40亿左右,北配楼大概10亿,里面还有3亿刚买的固态转播设备,奥运用过一次。

另外还有很多资料素材,还有后期编辑设备,以及前期的摄像机400台保守估计每台30万。

全算下来估计这次损失20亿左右。

火灾的危害,火焰烧伤人体被烧伤后,由于多种免疲功能低下,最容易引发严重感染。

热量随着火灾的发展,热量快速积聚,当温度超过人或物的随极限时便造成毁坏。

烟气燃烧产生的烟气会造成人员窒息、中毒。

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二、认识爆炸1、爆炸的分类:

按爆炸速度分有:

轻爆爆炸爆轰按能量来源分有: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2、爆炸的危害:

爆炸一般发生的时间比较短,所造成的破坏也在瞬间完成,因此往往是很难防范的。

爆炸通常伴随有发热、发光、压力上升、冲击波和电离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主要的破坏作用有直接破坏作用、冲击波破坏作用、造成火灾等。

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三、防火防爆原理与基本措施1、防火原理:

引发火灾也就是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

因此采取措施消除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可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防爆原理:

引发爆炸的条件是:

爆炸品、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和起爆能量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采取措施避免爆炸品、起爆能量中的任何一方,就不会发生爆炸。

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3、防止产生燃烧的基本技术措施1)消除着火源2)控制可燃物3)隔绝空气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4、防止爆炸的基本技术措施1)以爆炸危险性小的物质替代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2)加强通风排气3)隔离存放4)采取密闭措施5)与空间隔绝或充装惰性气体,第三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常识,四、灭火所有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燃烧的条件。

根据这一原理,主要灭火方法分成以下四类。

1、隔离灭火法2、窒息灭火法3、冷却灭火法4、抑制灭火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