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师考试基础知识文档格式.docx
《人力资源师考试基础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师考试基础知识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
2、结论有客观性,可进行检验。
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其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影响因素,搜集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设4、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1、研究现象本身“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2、目的是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三)比较
1、差别:
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2、联系:
规范法离不开实证的客观分析,实证离不开规范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供给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给:
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决策主体(家庭和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Es=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附加性、悲观性(比较差异)
西方经济学把劳动力分类为:
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
二级劳参率对经济周期反应较为敏感。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高。
经济衰退期,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是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关系:
反比关系,即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记8页图)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称为劳动力需求弹性。
反向关系
劳动力需求弹性Ed=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劳动力需求无弹性,Ed=0与横轴垂直的线工资再低,企业需求不变
劳动力需求无限弹性Ed=无穷与横轴平行,工资不变而用人变化
劳动力需求单位需求弹性Ed=1横轴右下45度,用人量与工资变动同步
劳动力需求需求富有弹性Ed>
1右下平缓,工资稍降而用人大增
劳动力需求需求缺乏弹性Ed<
1右上陡峭,工资大降而用人小增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动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力的增加会使得产量增加;
但当劳动投入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边际产品价值=工资额 MRP=VMP=MP*P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均衡分类1:
静态与动态均衡:
静态不考虑时间因素
均衡分类2: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则劳动力供给增加,正向关系;
在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既定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则劳动力供给有明显差异,与人力资本存量有关(如学历)
3、人口城乡结构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增大。
如我国近30年。
(二)资本存量的影响:
简单说,资本存量的增加能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劳动力需求。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资本存量增加高于人口增长率时,均衡工资率提高,就业扩大。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吸引外资,企业数量和规模扩大,结果是工资上涨,就业也扩大;
在经济危机时,资本存量减少,则使二者下降
第三节完全竞争下工资水平与结构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何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福利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
合格产品数量
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
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延期支付:
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更准确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二、失业及其类型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失业者的确认:
达到劳动年龄;
有就业要求;
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
失业及其类型(对策)
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季节性
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对策
失业的两大类:
(一)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寻找工作直到就业之间的时间滞差以及岗位变换。
是正常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
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造成。
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对策: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职业培训、普遍实行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而造成。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
季节性失业。
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影响到生产消费而造成。
(二)需求不足性失业,即非正常性失业:
增长差距性失业:
经济增长长期低靡不振而致。
周期性失业:
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四、失业的度量与影响
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
失业率、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
社会劳动力人数×
100%
失业负面影响:
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支出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方法和措施)
1、财政政策(扩张性、紧缩性)2、货币政策(扩张性、紧缩性)3、收入政策:
基尼系数最常用于衡量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冻结。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
个人所得税制度。
其他税。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本书采用)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高度的稳定性;
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基本原则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三方原则:
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
3、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的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尝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1、宪法: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劳动法律。
《工会法》、《劳动法》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