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
儿童期(12岁以前);
青春期;
性成熟期(18-48);
围绝经期;
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
绝经期(44-54岁);
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
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
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9、居经——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三月一次。
又称为‘季经’。
10、避年——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一年一次。
11、暗经——身体正常无病,可以受孕,月经终生不至。
12、激经——受孕早期,少量经血,无损胎儿者。
又称为‘盛胎’‘垢胎’。
13、与月经生理有关的基本要素——脏腑功能;
气血盛衰;
天癸充盛;
经络通畅。
14、掌握月经与五脏的关系;
月经与天癸的关系;
月经与气血的关系;
月经与经络的关系;
月经与胞宫的关系。
15、一源三歧——指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宫。
16、与月经关系密切的经络——冲(冲为血海);
任(任主胞胎);
督(总督阴阳);
带(约束气血)。
17、月经周期中的‘重阳转阴’——指行经第1-4天。
18、月经周期中的‘重阴转阳’——指行经后第14-15天。
(排卵期)
19、排卵期的中医名称——‘氤氲’、‘真机’。
21、了解妊娠生理特点:
月经停止;
脉滑充盛;
妊娠反应;
子宫增大;
乳房胀大;
体形变化。
22、预产期计算方法:
月经末次第一天计算,月数加9,日数加7(阴历加14天)。
[共计280天,40周]
23、试胎——指妊娠后期腹中疼痛,无其他异常者。
24、弄胎——指产前假性阵缩。
“若数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出自《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25、见红——分娩或前期,阴道少量血性分泌。
26、离经脉——临产时出现的中指两旁(中节至末节)脉搏。
27、阵痛——宫缩开口期。
阵痛周期自15分钟——5、6分钟——2、3分钟。
28、恶露——产后排泄的余血浊液。
血性分泌3-4天;
浆液性分泌7-10天;
白色分泌2-3周。
29、恶露不绝——指血性分泌时间超过10天者。
30、断乳期——8个月末。
五、妇科疾病各论
2、传统中医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年少治肾;
中年治肝;
年老治脾。
3、月经先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4、月经后期——滞后7天以上,或可3-5个月一行。
5、先后不定期——时提前或滞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
6、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周期性少量出血者。
7、崩漏——月经非时暴下为崩(崩中);
月经淋漓不止为漏(漏下)。
8、传统中医‘治崩三法’——塞流(治标);
澄源(治本);
复旧(调理体质)。
9、原发性闭经——女性超过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
继发性闭经——平素月经正常,中断6个月以上者。
10、生理性闭经——少女型停经;
育龄期停经;
围绝经期停经。
11、根据带下特征鉴别阴道炎类型:
念珠菌性阴道炎——带下呈奶酪样变性,臭,伴随瘙痒滴虫性阴道炎——带下呈黄绿色脓性,臭,伴随瘙痒。
细菌性阴道炎——带下呈血样脓性,伴随外阴灼热疼痛。
老年性阴道炎——带下质地稀薄,黄、白兼赤带,或可脓性,阴道灼热。
12、恶阻——妊娠早期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13、胞阻——妊娠期间出现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14、胎漏——妊娠期间出现少量出血,不伴随腰酸、腰痛。
1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重坠,可伴随少量出血。
16、堕胎——妊娠12周内,自然殒堕。
17、小产——妊娠12-28周,自然殒堕。
18、暗产——妊娠1月或以上,自不知情,且自然殒堕。
19、滑胎——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20、子满——妊娠5、6月以上,出现以胸膈满闷喘息为主症,可/或伴随腹大异常、水肿。
21、子肿——妊娠后期出现以肢体、面目水肿为主症者。
22、子淋——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急、痛、淋漓等淋证特征者。
23、转胞——妊娠期间出现以小便不通、小腹胀痛为主症者。
24、子痫——产后出现以神志不清、抽搐为主症者。
25、儿枕痛——产褥期出现与生产有关的小腹疼痛。
26、三冲——产后出现‘冲心’、‘冲胃’、‘冲肺’。
27、三病——产后出现‘病痉’、‘郁冒’、‘大便难’。
28、三急——产后出现‘呕吐’、‘盗汗’、‘泄泻’。
29、三审——产后诊查‘小腹痛与不痛’(辨恶露)、‘大便通与不通’(辨津液)、‘乳汁行与不行’(辨胃气)。
30、三禁——产后治则‘禁大汗’(伤阳)、‘禁峻下’(伤阴)、‘禁通利’(伤津液)。
31、‘全不产’——正常性生活,2年或以上未能受孕。
——原发性不孕症。
32、‘断续’——有受孕史,而后2年或以上不能再受孕。
——继发性不孕症。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1)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
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
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
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
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
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
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
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
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
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证:
安老汤;
肾阴虚证:
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
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十三、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
十四、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五、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十六、经行头痛:
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
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十七、经行感冒:
风寒:
荆穗四物汤;
风热:
桑菊饮;
邪入少阳:
小柴胡汤。
十八、经行身痛:
血虚:
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
趁痛散。
十九、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
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
二、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
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
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
当归芍药散2气滞:
逍遥散3虚寒:
胶艾汤4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
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
寿胎丸2)血热:
保阴煎3)气血虚弱:
胎元饮4)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
肾气不足:
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
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
育阴汤;
气血两虚:
泰山磐石散;
血瘀:
五、子肿:
1)脾虚:
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
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
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1)阴虚津亏:
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
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
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气血虚弱:
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
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
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
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
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
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
1)血虚:
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
独活寄生汤3)血瘀:
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
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
保阴煎3)血瘀:
六、缺乳:
气血虚弱:
1.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2.肝郁气滞:
下乳涌泉散;
3.痰湿阻滞: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
1)气滞血瘀:
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
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
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
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
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