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207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

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

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

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

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右图量程为5 N,分度值为0.2N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

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

G=mg

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不规则物体用悬挂法确定重心。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也叫惯性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

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⑴定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3)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

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

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

二、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平衡状态.

【实验设计】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把小车转一个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事项】

①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②定滑轮的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

运动状态不变

静止

匀速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6、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

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7、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

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

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

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

则F=G

⑵方向: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如右图,甲、乙说明: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

⑴定义:

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

p=

⑶单位:

压力F的单位:

牛顿(N),面积S的单位:

米2,压强p的单位:

帕斯卡(Pa)。

(4)应用:

减小压强。

如:

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

如:

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

液体的深度:

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ρg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强

公式

p=ρg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

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平面:

F=Gp=

先p=ρgh再F=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ρgh

规则容器装液体:

F=Gp=

3、连通器:

⑴定义: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

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

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

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

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

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

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