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11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主学习资料.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

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长度及地位:

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chú)形:

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

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从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四、隋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

 繁荣且开放)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1)思想上:

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重用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2)政治上:

完善 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

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3、统治局面: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 “贞观之治”。

4、评价: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

2、治国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

3、作用: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启下),治宏贞观(承上)”。

三、“开元盛世”

1、出现盛世的原因:

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为“天宝”)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全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 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 ;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

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

唐太宗时,吐蕃 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

“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

兼容并蓄(xù) ,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地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人

生活时期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

“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等

杜甫

“诗圣”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等

白居易

唐朝中期

《赋得古草原送别》

《秦中吟》

《新乐府》等

2、书法与绘画:

领域

人物

艺术特点

作品

书法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颜氏家庙碑》

欧阳询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九成宫醴(lǐ)泉铭碑》

绘画

阎立本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步辇图》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送子天王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1、背景: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

1、地位: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鉴真(6次东渡日本)

2、贡献(作用):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三、玄奘西行(向西)

1.时间与过程: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 那烂陀寺游学。

2、著作:

《大唐西域记》

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对外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双向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贤,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 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 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

755年-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概况:

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国势从此 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

起义军在 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

 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影响: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粱政权,唐朝灭亡。

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表现: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评价: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政权,改囯号为宋;定都开封。

史称“陈桥兵变”。

2、北宋的局部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最根本的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的统治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收其精兵”)

在中央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领兵权——将领;调兵权——枢密院的文官);ƒ还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方面

(“削夺其权”)

在中央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分割行政权);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在地方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财权方面

(“制其钱谷”)

在地方

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过于穷困。

4、作用(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

(1)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4)影响: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改革和发展科举

(1)表现: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 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