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066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docx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提要]:

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论语》交友之道礼仁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对友的要求

 《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微子》)。

正如韩愈后来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而且孔子也的确是这样去做的,如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学乐于苌弘,跟老子问礼,“子入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等等,足以说明。

  另外,《辞源》援引汉朝郑玄对“朋友”的注释: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也就是说,只有与自己有共同的志向、理想和抱负的人,才能称得上“友”。

这样一来,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在志向、理想和抱负方面不如自己的朋友”?

  无论这句话怎样去理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朋友,他必须仁德。

失却了这一必要前提,那也就没有交往下去的必要了。

从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的经历,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由习其曲到得其数,由得其数到得其志,由得其志到得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仁德,最终要达到的还是仁的思想境界。

 徐中玉先生曾对此专门作过解释,“孔子不止一次在《论语》里留下‘毋友不如己者’的忠告,这是不是表示不愿与学识、地位不如己的人为友?

不是。

按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显然不是,而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

益友相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有过失互相规劝,有长处互相砥励。

君子之交,必然很亲密,很和谐,但是决非世俗所称的‘酒肉朋友’、‘江湖义气’,而乃高尚的‘道义之交’。

 另外,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在此孔子之所以提出“友其士之仁者”,也充分表明了他对于朋友品质中仁德的重视。

如果没有仁德作为依托,或者内在积淀,孔子是不会与他们做朋友的。

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孔子称之为“君子”;而那些没有仁德之心,蝇营狗苟,惟利是图的人,孔子则称之为“小人”。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又怎么能跟小人做朋友呢!

孔子是深谙这一点的。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此,孔子紧接着“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适时地提出了“益者三乐”和“损者三乐”。

与此同时,它又在其中提出了好的朋友所应具备的一项品质,即贤良或贤德,就其实质和内容来说,也是要求朋友必须品质高尚,必须是仁者。

  其次,作为朋友,必须正直坦诚。

 在《公冶长第五》中,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作为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直、坦诚,如果仅仅是想与朋友搞好关系,为了不得罪朋友,甚至是为了讨好和逢迎朋友,以便自己能从中谋取既得利益,这种做法,孔子认为是非常可耻的,称之为“乡愿”,并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对之深恶痛疾。

 第三,朋友应该见闻广博。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在这里,孔子再次对于己有益的朋友的品质特征进行了重申,即朋友必须正直、坦诚、信实。

同时,孔子还指出了好朋友应给具备的另一项素质,也就是朋友应该见闻广博,如此便对自己大有裨益了。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主要是针对这方面来说的。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作为参照,往往会陷于片面和极端。

相反,如果有很多见闻广博的朋友相处而学,那么就会及时发现自己在材料的掌握和理解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自己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和提高。

 第四,朋友必须言而有信。

子夏在《学而第一》中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此,子夏明确提出了作为朋友应该言而有信。

其实,孔子在“益者三友”中所说的“友谅”,本身就包含着作为朋友应该讲求诚信的意思。

因此,可以说子夏的说法,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论语》对于朋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它历来为志士仁人所推崇的重要原因,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

那么,《论语》对于自身对朋友的态度、礼仪又有哪些要求呢?

  二、对友的态度、礼仪

 对友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朋友所提出的,而《论语》对于自身又有哪些要求呢?

这就是《论语》交友之道的第二方面,即对友的态度和礼仪。

对于朋友,《论语》认为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和礼仪呢?

  首先,一个人必须做到乐友。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落实到交友上,则可以理解为与朋友相知,不如爱好与朋友交往,爱好与朋友交往,不如以朋友交往为乐趣。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这里,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过来看你,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这是从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来说的,是一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快乐,这与那些只重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交友是格格不入的。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此,孔子提出了“益者三乐”,乐友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孔子还特别指出,应该乐多贤友,也就是以拥有许多贤良或贤德的朋友为乐趣,突出了孔子思想中重仁的一面。

 其次,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一个人应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孔子针对宰予昼寝一事所说的,其实也是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很重要一方面内容。

根据孔子的说法,他的这一做法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转变的。

起初,他对于别人的态度,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也就是说别人说什么他就相信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偏听偏信的误区。

后来通过宰予昼寝一事,他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之处,于是便及时转变了思想和态度。

与朋友交往亦是如此,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还要看朋友是如何去做的,从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入木三分,还是不够的,还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只说不做,就会沦为所谓的“空头文学家”,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是极其有害的。

  另外,在《为政第二》中,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宪问第十四》中,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说的多,做的少,君子以之为耻,这些与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思想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同一道理罢了。

  第三,对于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

  在《颜渊第十二》中,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对待朋友要做到“忠告而善道”,同时又要适可而止,不能对朋友作过分强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不但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遭到朋友的拒斥和冷淡。

  忠告而善道,对于我们在平常如何与友相处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劝人艺术。

作为朋友,对于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自然应该及时予以告诫和指正。

然而,好心未必能办好事,因为人都是有一种逆反心理的,人们更喜欢听顺耳的话,而不喜欢听逆耳的话。

这样,在劝诫朋友时,我们就需要讲究艺术。

最好先肯定朋友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在朋友还洋洋得意的时候,再适度的浇一浇冷水。

这样一来,朋友就不会感到太突兀,从而比较容易接受。

区区一个“道”字,里面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处事艺术。

在几次劝说还不能奏效的情况下,那就应该适可而止,否则便会反为朋友怪罪。

  第四,对待朋友要讲求诚信。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此,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主忠信”,即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的观点,同时也是把诚信作为交友过程中对待朋友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还有如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此外,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些都是孔子交友之道中对待朋友要讲求诚信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对待朋友既要做到“和”,同时又要讲求原则。

对此徐中玉先生有过精彩论述,“孔子说: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党。

’(《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这些话意谓:

君子言行庄重,不同人争吵,与人合群,决不为私利结党。

君子主张协调,以和为贵,但保留不同见解,不主雷同一律。

认为规章制度,以和——协调为贵,但不论小事大事如都按‘和’去做,为和而和,不顾一般应循的秩序、原则,也行不通。

这些原都是人群社会中做人、办事的基本准则,在交友中同样适用。

 第六,待友之礼。

《论语》中专门讲述待友之礼的内容并不是很多。

如在《八佾第三》中,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

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

(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箭后)走下堂来,然后作揖饮酒。

那一种比赛是很有礼貌的。

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间的“揖让之礼”,也是一种待友之礼。

 另外,在《乡党第十》中,“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意思是说,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这也是一种待友之礼。

“朋友死,无所归。

曰:

“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这里讲述的是另外两种待友之礼。

一种是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殓的人,自己便要主动来料理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