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623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建构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

适合特点的研究问题;

所观察的行为是亲眼所见,其行为和心理很少干扰,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出现;

自然条件下行为难于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结果难于重复;

观察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影响。

(3)注意事项:

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偏差;

拟人化错误

2、实验法:

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能控制无关变量,推论因果关系;

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

可使某种行为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

缺点;

有些问题无法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讨。

(3)典型概念:

安慰剂效应:

指没有实验操纵时,被试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3、相关法:

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

适合研究不容易被操纵或者因伦理学原因无法操纵的心理现象;

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甚至做出预测。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4、调查法:

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

简单易行,相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

能在短时间内调查最多对象,获得大量资料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被试影响大,不合作的态度降低研究效度;

访谈法要研究者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

问卷编制的质量和适用范围也会影响结果

样本的代表性;

恰当的言语表达;

受过培训的调查者;

正确的资料分析方法;

社会称许性(接受调查者在对题目作出回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

5、个案法:

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

适合于研究少见的且不能人为引起的现象;

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个案

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普遍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

个案的典型性;

案主报告的真实性;

研究态度的客观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

1、两大历史渊源:

(1)自古以来流传的哲学;

(2)18世纪兴起的生理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现代心理学派别

1、结构主义:

(1)代表人物:

冯特(德国)、铁钦纳(英国)

(2)核心观点:

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经验;

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也就是意识由哪些基本元素构成;

不关注心理学的应用

2、功能主义:

詹姆斯、杜威

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关注心理学的应用

3、行为主义:

华生

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4、完形心理学:

韦特海默

心理学既研究意识经验也研究行为;

有组织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

(建立在个案研究法的基础之上)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个人当前的观念和行为的潜意识根源;

潜意识经验的过度压抑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6、人本主义:

(第三势力)

马斯洛、罗杰斯

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

乐观的人性观:

人有自由意志,人有选择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三、

当代心理学的取向:

认知观;

生物学观;

文化观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与行为

1、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细胞

(2)结构:

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3)分类:

按功能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2、神经冲动的传导

(1)全或无原则:

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程度时,即无神经冲动产生。

但当刺激强度大于某种程度而能引起冲动时,该冲动立即达到最大强度

(2)突触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或肌肉、腺体细胞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区域。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3)神经细胞内电传导,神经细胞间化学传导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

1、脊髓:

主要作用:

传导功能、发射功能

2、脑:

(1)脑干(后脑):

延脑——我们的生命中枢

网状结构:

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2)小脑:

调节躯体肌肉的运动和维持平衡

(3)前脑

边缘系统:

由杏仁核(与情绪有关)、海马(记忆)、下丘脑(动机)的一部分或及部分组成

3、躯体神经系统:

(红色,遍布全身)

作用:

把各种感觉器官接受的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意志表现出来

4、自主神经系统:

(蓝色,只有上身)

(1)功能:

控制心跳、呼吸、消化、瞳孔的收缩、调节腺体的分泌

(2)在一定程度上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3)交感神经系统:

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促活动性功能)

(4)副交感神经系统:

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促营养性功能)

(5)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拮抗性质

第二节大脑皮层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分区

(1)四叶:

额叶(中央沟之前,侧裂之上);

顶叶(中央沟之后);

颞叶(侧裂之下);

枕叶(颞叶和枕叶之后)

(2)三区:

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

(3)六个关键识记部位:

视觉皮层区(枕叶后部);

听觉皮层区(颞上回<

颞叶上部隆起的部位>

);

躯体感觉区(顶叶中央沟后面的中央后回<

中央沟之后隆起的部位>

),定位特点:

左右交叉、上下倒置、投射面积;

运动皮层区(额叶中央沟前面的中央前回),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侧裂处),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即语言表达有问题;

威尔尼克区(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受损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语言理解有问题,听觉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

左半球:

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

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三、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优势法则;

动力定型;

镶嵌式活动;

始动调节;

保护性抑制

第四节行为的遗传学基础

一、行为遗传学研究:

1、选择性繁殖:

白鼠走迷宫(说明遗传是影响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双生子研究:

如果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像,就证明遗传起作用,而同卵双生子的任何不同都归因于环境

第三章动机

第一节动机的概述

1、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活动的内在原因)

2、动机的功能:

始动功能、导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1、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2、驱力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在促动力量,这种力量迫使有机体去获得这种东西

3、诱因是指凡是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

4、动机表现过程:

缺乏-需要-紧张-驱力-行为-目标;

非缺乏-诱因-紧张-驱力-行为-目标

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

简单工作,较高的动机强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适中的工作,中等的动机强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较难的工作,较低的动机强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2、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具有消极意义的目标时,却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而产生的冲突

双趋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时,却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产生的冲突。

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趋避冲突:

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趋近和回避两种对立的动机时而产生的冲突,例如,想摘玫瑰又怕刺

多重趋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每个目标又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

例如,高考填报志愿

四、动机的分类

1、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与继发性动机

3、按动机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动机和内源性动机

第二节生理性动机

1、下丘脑底部是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中枢,即“饱中枢”,产生饱感并减少进食

2、下丘脑外侧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中枢,即“饥中枢”,产生饥饿体验并增加进食

瓦顿障碍箱:

说明母性驱力最强烈

1、刺激寻求驱力(感觉寻求):

是指对探险、操作、好奇和刺激的一种反射性需要

2、唤醒理论:

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在唤醒水平太低时,一种提高唤醒水平的尝试

第三节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1、交往动机(亲和动机):

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2、交往动机根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

二、成就动机

1、麦克里兰及其代表作《成就社会》

2、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

(1)在成就动机的形成过程,有两种彼此相对的心理作用:

一种是希望成功;

一种是害怕失败

(2)成就动机的合成倾向(Ta)

Ta=(Ms-Maf)[Ps(1-Ps)],Ms指追求成功的动机,Maf指回避失败的动机,Ps成功的可能性(即任务的难易程度)

(3)追求成功的人所设定的目标:

学习目标(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表现目标(最容易或最困难的任务)

3、成就性动机与习得性无助

(1)、习得性无助:

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2)塞里格曼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第四节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1、代表人物:

麦独孤、弗洛伊德、洛伦兹

2、核心观点:

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结为本能,即生来就有的倾向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

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彼此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推动人做出消除失调以恢复平衡的行为

(3)实验:

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

(4)改变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或否定其一;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强度;

在不改变原有认知因素的条件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因素

2、归因论

海德、韦纳

(2)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会影响今后同类行为的动机

(3)韦纳归因论: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内在、不能自控、稳定)、努力程度(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