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2364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Word下载.do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展开,显示的是其本体论内涵与认识论内涵。

(1)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世界是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思维或精神还是物质?

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哲学回答,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即本体论。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这一方面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其一,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其二,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归宿。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1998简答);

哲学基本问题(2004名解);

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什么样的本体论意义与认识论意义?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1.反思性。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哲学要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就不能不研究人们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中的思想过程。

而对这种思想过程的认识,就是一种反思,是对思考着对象的思维的思考。

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哲学的反思还包括对既定秩序、传统观念、流行见解等大胆的质疑,对现实状况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反思是人类理性思维所具有的基本形式和方式。

2.总体性。

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在人类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肩负着自己特殊的使命,这就是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其中包括这种关系建构的前提、基础和实现形式,从而既立足于各门具体科学又保持着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超越性。

3.本质性。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表面现象极其复杂。

现象是多样的,但在本质上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

4.抽象性。

哲学思维作为人们自觉从事的高度思辨和抽象的理性认识活动,其重要的根据和手段,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适性的哲学范畴体系。

简述哲学思维的特点(2006简述),哲学与反思(2008名解)

三、哲学的社会功能

关于哲学的社会功能,有两种极端的观点,即“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公正的说,盲目夸大和贬低哲学的功能都是不正确的,无论作为理论体系还是思维方式,哲学都内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1.哲学与人的社会生活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哲学应洞察人生真谛,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哲学是一种文化,它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类生活意义的需要。

2.哲学与民族精神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哲学的哲学的作用还在于塑造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或培养一种优良的国民性格。

为什么哲学能够塑造一种民族精神呢?

首先,哲学可以为一个民族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三,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3.哲学与社会发展

哲学功能的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在它与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中。

从总体看来,哲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诠释现实。

二是审视现实。

三是超越现实。

四、哲学理论形态的更迭

1.朴素的唯物主义

2.自发的辩证法

3.原始的唯心主义

4.经院哲学

5.人文主义

6.经验论

7.唯理论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辩证法

10.科学主义

11.人本主义

12.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实践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也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工业革命也深刻冲击着人们灵魂深层的哲学信念,引起一场观念上的变革,它明显的改变了人们观察、解释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哲学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待和人自身的态度。

19世纪30-40年代,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工人阶级的觉醒,法国、德国和英国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壮举,向人们说明,世界没有什么救世主,人是自己的上帝。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直接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轨迹

1.战友和学生的宣传与发挥

2.列宁的捍卫和推进

3.前苏联、东欧的阐发和系统化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嫁接”

5.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研究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及其相关争论

1.“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

以世界的整体性及其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为研究对象,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哲把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推进到当代,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

一、世纪之交的境遇

1.20世纪最后20年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

2.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的境遇,一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迄今为止仍然是我们观察和处理现实问题、把握人同世界的整体性关系、确立未来社会发展趋向最为有效的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与时俱进,悉心探讨当今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及把握全球化问题的本质等重大问题上,求得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1.传统社会主义的反思

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重新审视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提出判断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在于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式:

内在根据、现实必然、基本内涵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态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前瞻性预测

当今的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课题

迎应全球化的对策与原则

第五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包括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

真题链接:

哲学与普通人的世界观有何区别?

(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

答:

(1)在人的一生中,世界观的形成途径可能多种多样,但一种世界观形成的自觉与否、时间长短、零散或系统,却与是否接受过哲学训练有关。

我们说的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世界观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2)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范畴中,世界观的外延最广,层次最高,具有统帅意义。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它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和贯彻。

只有在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观,才是自觉的人生观。

世界观还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怎样进行价值评价首先是一个世界观问题。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项要求:

一是对客观事物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人的需要的正确认识。

无论对客观事物认识,还是对人的认识,它首先是一个世界观问题。

只有对世界、对人与世界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反过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又会使科学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

离开了对哲学的学习、哲学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谈不上的。

第一章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第一节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实践概念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历史主体认识改造历史客体的最基本的活动。

首先,在实践活动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同历史客体发生关系,把自己的活动传导给历史客体,使历史客体发生某种改变。

同时,历史主体也接受历史客体的作用,使历史主体自身也发生某种改变。

其次,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实体,而且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有意识、能思维的主体。

实践是一种表现出历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真正现实的、感性的客观活动。

总之,实践是一种客观过程,但又是一种体现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

实践是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相统一的过程。

简言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它通过这种活动引起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变化,以达到实践主体的目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具体表现在: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物质的,可感知的。

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主观能动性)

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实践过程贯穿了人的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

实践的这种特性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能动性不仅是实践的特点,而且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内容极其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