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011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doc

初三化学上学期实验探究试题汇编

一、探究空气组成(药品选择、现象、数据处理、失败原因分析等)

1、同学们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请回答:

⑴小红点燃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结束,待气体冷却后,她打开止水夹C,观察到,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⑵小军也按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但他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流入瓶A中的水只占其容积的十分之一,造成他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

⑶小明同学认为可以用木炭和石蜡来替代红磷进行试验,你认为可行吗?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⑷小强用镁条来进行实验,最终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其容积的70%,经查阅资料后,他知道镁不仅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氮气中燃烧,并生成黄绿色的固体氮化镁(Mg3N2),请写出镁条在氮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食品脱氧剂(以活性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有效控制细菌、霉菌的生长,以保持食品的的色、香、味。

中秋节过后,张颖等同学用月饼包装盒内的脱氧剂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和性质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下表是她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有关数据:

实验所需的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20

20

20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⑴脱氧剂发生的某一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铁为+2价),请你填写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学式:

2Fe+O2+2H2O===2;

⑵探究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量筒中的液面不断下降,水被吸入到150mL的广口瓶中,原因是

(填序号,选填:

A.瓶中氧气与铁反应,压强减小B.水被蒸发到空气中);

⑶分析表中数据得知,至少经过分钟后,量筒中的液面不再下降;

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二、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

B,C,F。

⑵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和收集的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填标号)。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该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应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择上图中的(填标号),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仪器是,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如果观察到,说明装置不漏气。

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我们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法,并到实验室体验了化学实验的奇妙与乐趣,请回答问题。

⑴写出上图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b。

⑵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上图中的(填序号,下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当观察到的现象时,说明瓶中的氧气已集满,接下来应在水中然后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⑶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要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若要验证制取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可将气体通入中,观察到则证明制得的气体为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已知氢气是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且难溶于、不与水反应,则收集氢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三、水的净化及组成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学校周边的水渠中取了一定量的水样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取回的水样浑浊且有一股臭味。

小方提出往水中加入适量的某种物质,搅拌后即可消除臭味,该物质是;小明认为将水样进行(写出一种实验操作的名称)可得到澄清透明的水样。

通过以上两步的操作,得到的水中可能还含有其他杂质,若想得到纯度较高的水,你认为可选择以下操作中的(选填编号)。

A.蒸馏B.加明矾C.通入氯气

(2)为了探究水的组成,某同学用以上所得的水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A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B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能。

它们的体积比约为,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选填“化合”、“分解”或“置换”)反应。

(3)由实验

(2)可知,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H2。

氢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有许多优点,你认为其中最突出的优点是(填序号)。

A.来源广泛B.产热量高C.产物不污染环境D.具有可燃性

四、微粒性质的探究

1、为探究微粒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晓辉同学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一:

如图甲,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往小试管中加入5mL浓氨水并置于烧杯A中;再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在一起。

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B中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无色变成_________色。

⑵该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请你简述烧杯B中酚酞溶液变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先往图乙装置烧杯A中装入30℃蒸馏水20mL,往图丙装置烧杯A中装入70℃蒸馏水20mL,再进行实验(乙、丙装置其余操作同实验一)。

实验时发现乙装置烧杯B中溶液颜色完全变化的时间比丙装置的时间长。

⑶该实验研究______________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⑷根据实验二的现象,晓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

如右图所示,晓辉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并向水中放人一块蔗糖,然后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

⑸晓辉用玻璃棒搅拌,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则现在的液面比原来划的水平线(填“上升”或“降低”)了。

请你解释这一现象其中的原因:

五、燃烧条件的探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能燃烧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物质燃烧要具有

实验2

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

物质燃烧要

实验3

较快被点燃的是

说明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不同,物质燃烧还应满足的条件是

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拓展与迁移】小美将点燃的镁条伸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图4),发现镁条剧烈燃烧,瓶底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细砂的目的是。

综合以上实验,下列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新的认识正确的是(填序号)。

A.物质不一定要有可燃性才能燃烧B.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C.镁带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不一定要用明火点燃可燃物

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

实验一:

称量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

实验二:

如图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变化前

4.8g

118.4g

112.6g

变化后

8.0g

118.4g

111.0g

实验三:

如图乙,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数据见右表:

⑴从表中数据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质量(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⑵这三个实验中,实验(选填:

“一”、“二”或“三”)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⑶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