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99235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特别是通过精准扶贫,使得农村贫困人数大幅度减少。

2000年以来,多数年份脱贫人数维持在200万到3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

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5年的5.7%。

同时,返贫问题日益突出。

数据表明,农村返贫率通常维持在20%以上,从区域看,西北、西南地区是返贫高发地区。

[2]居高不下的返贫率大大降低了农村扶贫的实际效果,极大地影响脱贫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农村返贫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严重性、频发性、反复性、个体性和原因的不均衡性等特点。

[3]根据现有文献,目前导致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如生态环境条件差、自然灾害,又包括主观因素,如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等;

也包括外部经济社会因素,如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养老医疗保障政策不完善等。

二、研究综述

(一)“返贫”概念的相关研究

目前,随着返贫问题日益凸显,研究返贫问题的文献不断增多(如图1所示)。

学者们都对“返贫”做出了解释,虽不完全相同,但也没有实质性差别。

有学者认

为,“返贫”一般是指已经摆脱了贫困的那部分人再度陷入贫穷状态,即通常所说的“饱而复饥”现象,其本质上就是贫困。

也有学者认为,“返贫”是指由于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内外在要素的影响,已经处于贫困线以上的人又重新位于贫困线以下,成为贫困人口。

[4]还有学者将“返贫”看做是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贫困程度的增加。

虽然目前国际上已经提出了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即判断是否贫困的标准除了收入之外,还应该包括教育、医疗等指标,但我国当前的贫困仍指绝对贫困,即仅以收入作为判断标准,只要脱贫者的收入低于现行贫困线,就视为返贫。

图1CNKI以“返贫”为主题的相关文献篇数

(二)“返贫”成因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返贫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主要的研究视角有内外因、相关利益主体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案例和实证分析。

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文化水平不高、观念落后等是造成返贫的主要原因。

林闽钢认为疾病是导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是最突出的返贫问题。

陈端计等研究认为,造成返贫问题的原因既包括返贫者素质不高等内因,又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外因。

彭程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为例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贫困区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医疗等社会保障是导致返贫的主因。

黎沙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弱

势,使得返贫频发。

王萍萍利用2001-2008年数据研究发现,农村老龄化、没有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是返贫的主因。

(三)“返贫”治理的相关研究

何华征等针对农村返贫问题提出,要通过财富内生、心理介入、制度供应等机制遏制返贫。

史扬主张通过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重视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自然—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综合治理。

林闽钢主张构建多层次的因病返贫治理体系,[5]杨立雄建议要加快建设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漆敏建议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扶贫标准,普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动态监测、后续评估与反馈机制。

王行水则建议在扶贫过程中要强化“三个意识”,即效益意识、科技意识和大市场意识。

此外,有学者针对少数民族生态扶贫暴露的问题,建议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并完善医疗等保障政策。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来对湖北省W区L村进行研究,以此为例来探究农村返贫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数据来源以半结构化访谈为主,还有在访谈单位查阅相关政策文件,以及通过网络查阅到的二手资料等。

根据Yin(2005)的划分,

解释性案例研究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适用于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一是基于研究问题的性质。

本文研究农村返贫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属于“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二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的贫困问题,是正在发生的实践活动,无法对其环境进行干涉。

综合上述两点,结合Yin(2005)对案例研究适用范围的界定,本文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是合理的。

(一)案例描述

W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和武汉市其他区相比,城镇化水平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处于区域性相对贫困状态。

L村主要是以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业和光伏发电为主,具体来说,该村通过和当地一家农业商贸公司合作,雇佣贫困户进行彩稻种植和相关技术培训;

而光伏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从

2016年10月开始至今,规模达到80kw,已经产生1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创新方式,其中收益的20%是明确规定用于贫困户身上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W区2014年共识别认定88个贫困村,占全市271个贫困村的32%,进入全国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的贫困人口为33233人,贫困发生率为6.1%,是全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而L村作为重点贫困村,共有32户贫困户(曾

有33户,后剔除1户),共69人。

自2015年底正式执行精准扶贫政策,已经于

2016年脱贫出列。

(二)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是对街道扶贫办人员、村干部、驻村干部和贫困户这四类群体共11人于2017年7月进行了为期4天的半结构式访谈,其中访谈W区街道扶贫办人员2人,L村干部2人,驻村干部1人,贫困户6人。

在半结构化访谈中,主要是由开放性问题引出,如“您认为农村地区返贫的可能影响因素有哪些?

”“您认为目前农村脱贫的成效如何?

”受访者可用他切实感受及对现实了解情况直接作答。

还有一些问题笔者根据理论研究在预设的基础上对被访者进行提问,如“您认为驻村干部是否不够胜任工作?

这是否会影响到农村地区脱贫效果?

选择L村作为访谈对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笔者作为家乡人,对于家乡情况较为熟悉;

二是L村已于2016年脱贫出列,作为W区最早出列的贫困村之一,距今已有近1年的时间,关于返贫影响因素可供探讨的空间较大。

四、农村返贫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因素

1.贫困线设置问题

我国贫困线标准是根据人均年纯收入。

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

贫困标准从2008年的1067元到目前的2300元,8年来提高了0.6倍,

一定程度上,我国贫困线的设置是较为科学的,目前贫困线还在不断地调整之中。

统一贫困线的设置存在的问题,若是对贫困线标准进行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返贫规模扩大和扶贫成本提高。

由于扶贫本身就是边际效益递减的,目前扶

贫投入越来越大,但是效益却在不断减少;

若不提高贫困线标准又会导致与实际不符合。

L村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访谈过程中,一名村干部提到:

我们是按照国家标准(2300元)来的,也就是按照贫困山区那边制定的标准,我们这里只能算是远城区,是没有他们那边那么贫困的,比如拿上海和武汉来对比,两个地方经济水平不一样,但是贫困标准是一样级别的,这就还是和各地的实际有所出入。

每个地方应该按照当地标准和人均生活水平来定贫困(线),还是应该遵循因地适宜的原则。

我们这边应该设置为5000元左右,如果按照2000多

元来定,谁都不太符合标准的,也就是谁都算脱贫。

一年才2000多元,谁都不可能一年才赚2000多元。

当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标准”,比如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按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比例的相对标准来确定扶贫对象的”[6];

而浙江省“早在2012年时,新确立的省级扶贫标准4600元就比国家标准的2300元高出整整一倍,并于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

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7]

2.政策依赖

由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设计者来自于村庄外部,农民仅仅是直接接受者,未能在扶贫过程中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断血性返贫”的风险[8]。

W区采用的是一边脱贫一边将资金等资源倾斜于尚未脱贫地区的办法,这固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达到脱贫效果,但是从长远看,这只是一种“输血脱贫”,离开了政策的帮扶,已经脱贫的村很快就会产生返贫风险。

可能出现以下情形:

第一,投机主义,即为了继续获得政策支持而不择手段;

第二,自我否定,即对于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等消极情绪。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曾多次听到“只要政策好就一切都好”等类似说法。

此外,扶贫重心本是让大部分贫困户更好地利用扶贫资源进行自身能力和思想重塑,即通过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但在执行中却变成只是完成上级任务,甚至出现诸如“数字脱贫”“被脱贫”的怪象。

(二)贫困户自身存在问题

1.思想因素

“混日子逻辑”。

L村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对他们而言,能够脱贫已经是“非常走运”的事情,对于政策更多的是感激之情,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期待是

“能混一天是一天”,这种“混日子逻辑”在L村非常普遍,笔者访谈的6户贫困户都提到了类似的想法:

说心里话,我觉得现在这样就已经知足了,只怪自己的命运不好,感谢党、政府、各层领导的关怀。

我已经知足了,再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就不太好了,幸亏是生在这个社会,要是以前,穷归你穷(注:

意思是穷活该自己倒霉),背时归你背时

(注:

意思是自己命运不好活该倒霉),我们现在就没啥可提要求的了。

一方面,这些固然是由于贫困户自身的条件较差不能通过自身力量脱贫,另一方面更是传统保守的小农思想的体现,导致其脱贫后缺乏对未来的认知和规划,导致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2.外界不可抗力因素

主要包括天灾、意外事故、大病等因素。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因病、因残返贫。

根据调查,W区因病致贫占致贫原因的52.04%,因残致贫则为23.36%。

L村因病致贫占43.8%,因残致贫则为21.8%。

虽然现在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的三重保障,但是对于患有慢性病需要经常服药或者门诊检查的贫困户而言,仍未充分覆盖其支出成本。

在访谈中,有贫困户表示,服药成本是月开销最大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