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导游词(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故宫导游词(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故宫导游词(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坤宁宫 7页
6、御花园 7页
7、神武门 8页
8、东六宫 8页
9、九龙壁 10页
10、宁寿宫 11页
11、珍妃井 11页
12、西六宫 11页
13、慈宁宫 12页
14、养心殿 12页
15、淑芳斋 13页
l故宫小知识 13页
1、建筑艺术名词 13页
2、旅游Tips 14页
15
故宫
一、整体概况
北京故宫旧时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构最精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15.5万平方米,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为961米,东西宽为
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城墙的四角,还各有一座风格绮丽的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
整座宫殿建筑气势雄伟,可谓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
华。
故宫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
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两者之间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统称为三大殿,是皇帝行使权利和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在三大殿左右两翼还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统称为后三宫,是封建帝王与皇后居住之所,其后为御花园。
在后三宫的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的居住休息的地方。
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
除了外朝和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和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外东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撷芳殿,俗称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营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
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北部除了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以外,还有英华殿等佛堂建筑。
二、历史背景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历经五百多年的荣辱兴衰,终于在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这座帝王宫殿才向公众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亭台楼宇,高低错落,既壮观宏伟,又犹如人间仙境,就是这样一座城,纠结着中国几百年来人民的感情。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1402年夺取帝位后,为了巩固北方边疆政权,于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迁都北京,并且开始筹划营造宫殿,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才落成,次年正式把京师从南京迁到北京。
对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营建宫殿,很多人认为只是为了显示个人威严和享乐,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为了稳定北部边疆。
因为元朝灭亡以后,却一直不甘心失败,不断在北部侵犯边民,朱棣迁都当年,就开始做亲征准备。
自迁都至朱棣死前的55个月时间里,朱棣三次亲征于大漠南北,其中有24个月都是在军旅中度过的,且年事已高,久病风痹,却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直至永乐二十二年
(1424年)死于征途之中。
由此可见,朱棣迁都和营造宫殿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北部边疆。
明清两代先后有24位皇帝在故宫居住,它经历了两个朝代的兴盛与覆灭,也见证了古代封建帝王的糜烂生活以及兄弟父子之间的争权夺利,同时这座宫殿又埋葬了多少佳人的青春年华。
但不管是康乾盛世,还是后来的丧权辱国,这座宫殿依然巍然屹立,并为后世所瞻仰。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
溥仪被逐出禁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昔日的皇宫禁地,变成了收藏明清皇室珍宝的巨大宝库,同时也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
经过80多年发展的故宫博物院,通过各种方式,收藏了丰富的文物,总是超过150万件,形成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系列。
同时故宫博物院本身就是一个珍贵的历史文物,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构造都堪称举世无双。
三、如何游览故宫
游故宫,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故宫的宫廷史迹游;
而是故宫的宫殿御苑游;
三则是故宫的宫藏珍宝游。
三者之间略有区分,但同时也是互相穿插,密不可分的。
故宫游览线路推荐:
中路线:
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
西路线:
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西六宫—慈宁宫—养心殿—淑芳斋(西部基本按原景陈列)东路线:
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东六宫—宁寿宫—珍妃井(东部主要是馆藏陈列)
四、主要景点详介
1、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故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其前是端门、天安门,其后是太和门,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
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
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五个门洞各有用途:
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还有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
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墩台上正中有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
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
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
2、太和门:
穿过午门,向前直行便是太和门,而在到达太和门之前,必然要先穿过广场中央的内金水桥,这是五座汉白玉石拱桥,它们分别象征着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
金水桥下是
内金水河,五座拱桥把内金水河内外连接起来,有在平淡之中见起伏,更加增强了南北中轴线上的层次感,而这座桥也堪称是紫禁城中最壮丽的桥。
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就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广场的面积为26000平方米,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和熙和门东西对峙。
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
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
它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西为贞度门。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3、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1)太和殿:
穿过太和门,就来到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也是紫禁城中规模最大的殿宇——太和殿,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
“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36米、重约4300千克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
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
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
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
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大殿由72根大柱支撑,其中宝座两侧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
“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
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
宝象、甪(lu)端、仙鹤和香亭。
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
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
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
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
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
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
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2)中和殿: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
清顺治元年(1644年),